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

因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新闻跟帖、论坛/BBS、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网络签名、博客/空间,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为每个公民提供了一个现场直播式的麦克风,而自由的舆论传播模式也加速了舆情危机的爆发 。 当下各个企业经常遇到各种舆论危机,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因为突发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 。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
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危机呢? 给出以下六个引导技巧 。
一、情境利用
人的好恶不但受对方言行影响,也受当时的情境极大影响 。 比如,有研究证实,人在安全感严重不足时,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求爱;人在不安时,更倾向于能够听信别人的任何话 。 所以,要利用危机刚刚发生人心动荡的机会,尽量快地传播主流的声音,对自己有利的声音,不要等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再动 。 有国外学者作过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 。 有学者说,一个被接受的谣言,要付出7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消除 。
二、一快遮百丑
决定人们行动的往往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人们相信什么样的事实 。 如果流言在政府发布信息之前已经流行,在人们已经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政府的权威信息就很难获得认可 。 所以,要争取在流言产生之前第一时间发布令人信服的真相,让流言无从产生 。 如果无法做到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那么也要争取在第一时间提供对我有利的细节,第一时间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对我有利的解读,在第一时间填充人们信息真空下的信息饥渴 。 充分的信息能给人以安全感 。 人们自认为已经获得了足够信息并且已经产生了成见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抵制你提供的和他们所认为的不一样的信息,这样就很被动了 。
三、抢占“定性权”
应对网络危机,往往是提供信息的比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能否更快传播?能否满足采访人员和网民的好奇?能否回答有关质疑?同时,处于浏览状态的网民往往先入为主,所以当舆论危机发生时,最好自己在第一时间对事件性质进行得体的定性 。 如某网站的一款游戏出现地图标注错误,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此定性为“技术性失误”,就会被竞争对手或网民有意无意定性为“卖国”,事件处理的难易程度会大不相同 。
四、主流解读
在已经失去第一个发布时机的情况下,要争取“第一个解读”,即在第一时间提供更多背景、观点和评论,满足人们在重大事件面前对方向感的需求,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 。 受众从一种表达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就是解读 。 也就是说,传播中受众的作用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接收信息,他们还解码信息,从传者的表达中提取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 。 传者赋予的某种意义,在受者那里完全可以提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 不同的人从同一个表达中提取出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 网络上很多口水战的产生,实际上是这种不同解读的结果 。 而传媒素养的核心,就是预判、预防、阻止和纠正可能产生的种种误读 。
五、讲“必要的真话”原则
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非要发布所有的信息,而是有选择地发布有利于稳定局势的信息 。 有的信息如果急于发布反而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争辩和压力,给后续工作带来被动 。 有时要静待事态发展,在不恰当的时机急于发言反而容易卷入是非 。 碰到一时说不清的事情,可以选择冷处理 。 一盆泥水,搅动只能越搅越浑 。 而冷处理则可以很快让泥沙沉底 。 一定要说真话,但是也不必一次把真话都说完 。 言多必失,只说最必要的真话,依然是舆论危机应对中的重要戒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