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三 )


当然,“文字讨好症”并不是在所有人心中都受到欢迎,网络上也涌现了不少对于这种行为的疑惑 。比如,这种迎合他人的行为不正是一种新型内卷吗?如果“文字讨好症”风行,个体如何能保持真实独立的表达,有没有可能产生精神内耗?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文字讨好症”背后的社交异化
在此次调研中就有受访者谈到,自己产生“文字讨好症”是因为受到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存在模仿行为 。
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模仿和竞争中,“文字讨好症”潜移默化地散播开来,没有人在造势营销,也没有人在强制要求,这种行为就像某种集体无意识一样悄然融入了很多人的心里,而且表现得愈发显著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文字讨好症”的模仿成本较低,容易复制,也就加大了这类社交习惯的影响范围 。
不论是文字的表达,还是表情包的反馈,当看到别人“蹦蹦跳跳”地回复时,自己也或多或少会受到情绪的感染 。而当周围的人都展示出这种社交礼仪时,无论是为了合群、迎合还是单纯表达尊重,许多个体似乎都难免形成“文字讨好” 。由此,一种语言表达或社交礼仪上的内卷拉开序幕 。
与此同时,数字化社会中人与网络的关系紧密且难以剥离,随着对手机依赖性的逐渐增强,人们已经陷入了媒介设定的数字化场景之中 。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收“文字讨好症”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切换到“文字讨好症”状态,以完成某些必要的交流 。
本质上这也是数字化生存带来的一种困境,或者说内耗 。过去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中,因为人的客观在场,很难随意切换成“讨好”模式 。即便是隔空书信交流,由于空间、时间和信息量上的传输效率限制,也很难形成所谓的“讨好”习惯 。但正如信息传输技术进步给人带来的信息爆炸压力一样,当下社交网络为“文字讨好症”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肥沃土壤” 。
所以,“文字讨好症”的形成和流行,离不开社交网络的发展,它带来了社交的便利与和谐,但也带来了人设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和真实情绪的过分隐藏等困扰 。特别是当我们因为惯用“文字讨好”,而忘记自己最真实状态下的聊天方式时,恐怕也就偏离了社交的初衷,加剧了某种精神上的内耗 。
不过话说回来,“文字讨好症”只是我们众多网络社交行为里的一个代表,它与“文字愤怒症”等一样,都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下逐渐形成的社交习惯 。每个人都有进行“文字讨好”的自由,但千万不要忘记每个人也都可以放弃“文字讨好” 。
来源:全媒派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