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你有“文字讨好症”吗?
这个说法一看就是网络文化的产物,9月上旬,因为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动态,“文字讨好症”上了热搜,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
为什么会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症状”,而且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行为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微博@蒙恩是蒙恩啊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通过调研问卷反馈的数据和留言,与大家聊一聊“文字讨好症”这个愈发普遍的社交现象,探讨其为何会成为一种内卷和内耗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文字讨好症”,你经历过吗?
顾名思义,所谓的“文字讨好症”,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 。
最常见的就是在结尾加上“哈、啦、哟、滴、~”等亲切的修饰词或符号 。比如,将“好的”改为“好滴”“好勒”“好~”;将“收到”改为“收到啦”“收到哈”;将“嗯嗯”改为“嗯勒”“嗯啦”……
上周,全媒派以“文字讨好症”为主题向读者发起了一个小型调研,共回收232份结果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全媒派
从遇到“文字讨好症”的情况来看,有92.2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仅有6.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 。
由此可见,其实绝大多数受访者,亦或者说绝大多数的网友都经历过此类情况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全媒派
在谈及自身是否有过“文字讨好症”相关的行为时,91.81%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有” 。可见在日常社交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
同时,在提到对于他人的“文字讨好”行为的感受时,有60.56%的人认为会感到被尊重,13.15%的人认为会感到不自在,也有26.29%的人表示无感且无所谓 。在感受层面,“尊重”是得到多数人认同的一个关键词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全媒派
当然,“文字讨好症”的出现有很多契机和背景,在当下社交环境中,随着人与人的连接范围越来越广,日常需要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弱连接成为常态,语言表达也愈发趋向慎重和礼貌了 。
在本次与“文字讨好症”相关的问卷中,人们集中反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字讨好症”的原因和心理感受有哪些?“文字讨好症”有什么意义?“文字讨好症”需要注意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回复‘好滴’”,这是一位受访者提出的疑惑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自觉或习以为常,才更显示出这种观念和表达方式在社交生活中的深入渗透 。
“文字讨好症”是对社交现状的过度解读 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产生“文字讨好症”?
原始社会中,人们以部落的方式成群结队生活 。当今社会,社交媒体语境下,人们更难脱离群体,会在各类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
我们在与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沟通交流时,会因为人际差异等原因而“分身乏术”,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实时转场”更会让我们疲惫不堪 。于是,“文字讨好”就成了一种可以复用的社交礼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