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

各大电商平台“双十一”活动已经开始,部分直播间预售首日成交额便突破200亿 。
消费狂欢下,某些商品“双十一先涨后降”的怪象也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吐槽,“这种情况太多了”“这是典型的杀熟啊” 。

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

文章插图
那么,“杀熟”到底是什么?它在过去经历了哪些变化?
“杀熟”投诉逐年增多
“大数据杀熟”,这一概念并不新奇,早在2018年便进入大众视野,并在当年的十大消费侵权事件中占据一席 。
【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根据百度指数的报告,近几年来,与之相关的讨论热度不减 。
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

文章插图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22年9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在其调查中,仍有64.33%的受访者经历过“大数据杀熟”,并且超过76%的受访者认为,这一现象仍然存在 。
分析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大数据杀熟”投诉数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逐年递增 。
2018年虽为“大数据杀熟”元年,但或许因为消费者对这一概念并不熟知,或是对“黑猫投诉”这一平台并不了解,因此相关投诉量仅有24条 。而到了2022年,与之相关的投诉量已达到3814条,是之前的150多倍 。
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

文章插图
从近两年各月平均投诉量来看,2021年每月平均投诉量为245.5条,2022年月平均投诉量达到414.8条 。
其中,2022年5月较为特殊,单月投诉量达到885条,甚至超过2020年全年投诉量 。
从各商家被投诉量来看,网络购物平台最常发生“大数据杀熟” 。
据分析,在“黑猫投诉”的7754条投诉中,有70.83%的投诉矛头直指各大网购平台 。
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

文章插图
网购平台又可进一步细分,包含综合类购物平台、生鲜配送平台、外卖平台、美妆配送平台、线上电器购买平台等 。综合类购物平台是被投诉最多的,占总投诉量的40.79% 。
交通出行平台仅次于网购平台,占总投诉量的13.95%,包括租车服务、共享单车、航空出行等;其次是通信、游戏、生活服务类平台与特定品牌 。
针对生活服务类平台的投诉量并不多,约占总投诉量的2%,但它涉及的服务领域较为多样,有招聘、办公、二手交易等,可见“大数据杀熟”正渗透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 。
差别优惠或是杀熟“新方式”
5年过去了,“大数据杀熟”的方式有所变化吗?
在既定印象中,“大数据杀熟”最常表现为“同物不同价”,即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建立消费者画像,并根据画像进行差异化的商品标价,例如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高,或是第二次购买同一商品的价格高于第一次等 。
在“黑猫投诉”中,“同物不同价”依旧是杀熟的方式之一,总占比约为23.82% 。其中,2022年与之相关的投诉量依旧达到771条,从趋势上来看,这一杀熟方式也并未消退 。
在相关投诉中,“同一账号”“价格不同”“同一时间”“朋友”“家人”等词出现较为频繁,这表示许多消费者在进行商品价格对比后,发现自己的价格高于他人,认为平台存在“区别对待”的情况 。例如,“因为假期要回家,和朋友同时间搜索同一航班,结果我的比他们的贵了100多元 。”
终于回应了!去哪儿员工自爆“大数据杀熟”内幕 媒体:厘清大数据杀熟之谜

文章插图
“同物不同价”是较为明显、直接的杀熟方式 。相较之下,在消费者的投诉中,“差别优惠”则是较为间接的杀熟方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发放优惠券的方式不公平,二是针对会员的特权,认为会员并未享受到应有的优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