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事值得借鉴 一辈子只做了2件事的院士

9月22日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度过了自己的100岁生日 , 并发表了“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同途”为题的百岁生日演讲 。演讲现场杨振宁先生整个人的状态很好 , 思维很敏捷清晰 。

四件事值得借鉴 一辈子只做了2件事的院士

文章插图
9月22日 ,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活动现场 。图据清华大学
1922年 ,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 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 。
1957年 , 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时 , 他只有35岁 。杨振宁先生是华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的获奖向全世界表明 , 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 。①
四件事值得借鉴 一辈子只做了2件事的院士

文章插图
1957年 , 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据环球时报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此外 , 他还取得了杨-巴特斯特方程及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诸多开创性成果 , 他因此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
2000年 , 著名的学术期刊《自然》曾经发起一次评选 , 一共选出20位过去1000年当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物理学家 , 包括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 , 杨振宁就是其中一位 , 也是唯一一位还健在的物理学家 。
2003年起 , 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 , 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5月14日 , 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捐赠给清华 。①
四件事值得借鉴 一辈子只做了2件事的院士

文章插图
资料图
100岁的杨振宁
有什么养生秘笈?
在2017年5月11日的一场直播中 , 听到网友对健康秘诀的提问时 , 杨振宁笑称 , “可能是基因好 , 也很幸运 。”他说 , 平稳的心境对健康大有帮助 , 现代医学的进步也让他受益匪浅 。75岁时 , 杨振宁曾患轻度心肌梗塞 , 但心脏搭桥手术很成功 。
这位物理学大师除了在科学领域有惊人建树 , 在养生健体方面 , 也有其独到之处 。②
1. 读书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在杨振宁看来 , 书的作用非任何保健品可比 , 烦闷时 , 读书是安慰者 , 让人处变不惊 , 宁静致远 。“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 , 长学问 , 博学多才 , 也可以防治疾病 , 养德健身 。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 。”
“心静 , 也是极好的养生、长寿之道 。”杨振宁还认为 , 过度的运动同样影响寿命 。“高僧长期坐禅 , 很少运动的作家、书画家和科学家 , 终身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态中 , 寿命却比运动员高 。”杨振宁说的“静” , 是指适当运动和恬静养心相结合的一个状态 , 是真正达到精神、情操的高尚和美的境界 。
2. 拥有一个好心态很重要
1997年 , 杨振宁在美国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 至今再没有重新搭桥 。谈及自己的身体 , 杨振宁说:“我能这么健康 , 归功于医药科技的发达 , 以及一个规律的生活和一个好的心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