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的功效与作用_熊胆图片


熊胆的功效与作用_熊胆图片

文章插图
熊胆为较常用中药 。始载于《唐本草》 。
别名:狗熊胆,黑瞎子胆 。
来源:为食肉目熊科动物,棕熊、黑熊的干燥胆囊、内含胆膏或干燥胆仁 。
产地: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北等省较大的山林地区 。
概述:熊胆,因产地加工习惯不同,以及狩猎季节不同,干燥后的胆膏或胆仁的色泽也不同 。在市场上习惯分东胆(吊胆,主产于东北),金胆,菜胆,墨胆(扁胆,主产于西北、西南) 。鉴别熊胆,外观形色不是主依据 。关键在于胆仁、胆膏的色味等特点 。东胆、多呈囊状(烟袋荷包状)长约10~15厘米 。胆嘴被束起 。胆仁胆膏沉积干固于底部,下端呈钝圆形或半圆形 。中段胆皮空虚皱褶 。胆皮,黑褐色显光泽 。囊内胆仁多呈稠膏状(俗称油胆) 。颜色多乌黑色或菜青色,少有黄色 。金胆、胆囊多呈刀形或不规则的扁圆片状 。长约10~15厘米,宽约5~10里面,厚约0.2~1厘米,薄者对光照呈半透明体 。胆皮乌黑色或褐色 。表面光滑或代有加工压扁时使用的器具的印痕 。胆仁多呈块状黄色,质松脆易压碎,碎断粒显玻璃样光泽 。
菜胆,胆仁菜青色,余与金胆同 。
墨胆,胆仁包黑色,余与金胆同 。
熊胆除在外形内色上有以上区别外,它的主要共同点是必须具有特异的熊腥味(狗腥味) 。味极苦扩散性强 。取胆仁少许涂于舌尖,味苦可扩散至喉咙 。以细碎胆仁投入水中,立即溶出黄色色素,呈线状下沉而不散乱 。如水面浮有微尘,可见驱尘现象或出现胆仁在水面上飞速旋转现象 。把墨汁涂于玻璃片上再放胆仁碎粉于墨汁之上,可显分墨现象 。反取胆仁碎末以火烧之起泡而无腥臭 。
主要成分:含熊脱氧胆酸 。此处并含胆甾醇和胆色素等 。
药理作用:清热、消炎、镇痛、镇静 。
炮制:剥去胆皮,取用胆仁,生用 。多入丸散,不入汤剂 。
性味:苦、寒 。
归经:入肝、胆、心经 。
功能: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
主治:目赤翳膜,热病惊痫,小儿惊风,恶疮痈肿等症 。
临床应用:
(1)用于清热止痉、镇静 。凡因传染病所致的高热抽搐,或烧伤,枪伤后热盛、诡语,可用熊胆0.6~0.9g内服 。小儿急惊风,取熊胆0.15g也有助于止抽搐 。
(2)用于消炎解毒 。近年来在治疗重症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昏迷,用熊胆0.3~0.6g,用茵陈煎药冲服 。
此外,熊胆还可外用治痈肿 。例如外搽疮疖可消肿痛;急性咽炎、口腔溃疡,用熊胆外搽可以消炎 。
(3)用于眼科,作用仍为消炎,眼结膜炎,或肿痛,或有翳膜,用熊胆配冰片(熊胆散),水化后点痛处可止痛并帮助退翳 。犹又如新生儿生后有结膜炎症,流眼水,眼不能睁开,可用熊胆2厘~3厘煎水洗眼,或用熊胆少许开水融化点眼,一日数次,眼即开 。
(4)用于止痛 。熊胆外擦带状疱疹,可以止痛;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剧烈疼痛、外伤肿痛和胆绞痛,可内服熊胆以助镇痛 。
近年来,熊胆也试用于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引起的高血压,初步观察有一定降压作用 。
使用注意:熊胆虽有上述作用,胆价值昂贵,不要轻易使用,只在万不得已时才用 。治痈肿和眼病,一般不必用熊胆 。
用量:内服消炎、镇痛,0.6~2.4g;只作散剂或入丸剂用,不入汤剂 。外用消炎退肿,2厘~3厘 。
处方举例:熊胆散(寿域方):熊胆2厘(厘是以前计量单位,1斤是16两,1两是31.25克 。1厘是0.03125克),冰片2厘,水化后点痛处(眼部发炎、痔疮发炎所致肿痛均可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