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看大,7岁看老,是不是真的准,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大教育家的话句句在理,因为从幼儿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前他的大脑发育是出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 。在一个婴儿出生时,他的大脑重量约370克,在此后diyi年内,他的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所以说3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
【3岁看大,7岁看老,是不是真的准,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3岁看大,7岁看老,是不是真的准,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文章插图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
3岁看大,7岁看老,是不是真的准,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文章插图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了这样的一份报告,报告称,通过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这一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曾经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当那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结果如下:
3岁看大,7岁看老,是不是真的准,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文章插图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 。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 。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 。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 。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 。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 。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 。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由此可见,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下面的成长规律:
1.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
2.智商: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3.学习: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
4.身高:3岁之前是孩子身高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3岁之前对身高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 。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