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继“食饮有节”之后,上古之人长寿的秘诀,便是“起居有常” 。

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文章插图
起居,对于今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作息的意思 。所以很多中医和养生爱好者往往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睡觉、起床要有规律,昼醒夜眠,不要睡眠颠倒,不要熬夜,不要赖床 。”
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文章插图
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对,毕竟“法于阴阳”就已经包含了日月交替、昼出夜伏的道理,没必要再强调一个睡觉起床的问题 。更何况,古人没电,夜生活根本没法丰富,白天干活又累得要死,熬夜能搞个毛线?所以起居有常,肯定不是说睡觉的问题 。
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文章插图
事实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般一更天(戌时,19-21点)就睡觉了 。一方面是没事干,另一方面是为了省钱 。女人夜晚干活帮补家计,织布、纺线、缝补等,基本都不点灯,哪怕用灯,也会将灯芯拨到特别小,仅留一丝微弱的光亮 。为什么,油钱贵啊?所以,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挑灯夜读,很难,只能凿壁偷光,借月光,借佛前不灭光看看书 。
也就是在北宋,开封、扬州这些很大的城市才开始出现了夜市,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条件熬夜、晚起 。就连皇帝一般也是五更(寅时,3-5点)入朝,早睡早起基本是古人的标配 。
起居的意思应该是举止动作,据《说文解字》,起,能立也;居,蹲也 。起居有常的意思是,举止动作要有常,即保持良好的动作模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同时有动也有静,动静协调即为阴阳调和 。如此,人便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体态,没有今人常见的驼背、头前倾等问题,即骨头不歪、筋膜不紧,使得“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古人很早就明白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修身”是摆在diyi位的 。
这种解释很合理,因为《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谨和五味,说的食饮有节中的五味调和;骨正筋柔,说的是起居有常保持的身体状态;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 。这样遵从道法自然地去生活,就能长命百岁 。
这里还有一个要点,为什么强调“骨气以精” 。
我们常说老人身体好,精气神足,会说身子骨真硬朗 。这说明,健康的重点在骨上,养生先养骨 。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也不是看肌肉,而是看骨头,骨头位置对,力就能顺利地传导到地面,不会给身体造成问题 。但今人基本都有骨的问题,主要是颈椎、腰椎、肩膀和膝盖这几个地方 。尤其是脊柱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疼痛,还会引起脏腑的问题 。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从脊髓分出的31对神经由椎间孔伸出而贯穿全身,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信号 。一旦脊柱的位置不正,神经就会受到不正常的挤压,导致信号异常,从而引发身体功能失调 。
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起居无常”,即姿势不正、少动多静,使得“骨不正筋不柔”,引发脊柱结构的变化 。
再联系道家之人修习的导引术,既有动功,亦有静功 。行立坐卧,均有姿势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固定的——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含胸拔背、虚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等,且流传到后世,成为所有武术、导引术的基本练功法则 。故,言之为起居有常 。
今天长寿之人,往往也喜好练习太极、八段锦等健身功法,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如前不久逝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享年104岁,即有每日练习八段锦的习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