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未成年人如何用好社交App?( 二 )


课题组通过学段比较发现 , 家长对小学生的管理更严格 。
差异较大的是规定使用时长和使用时间这两种管理办法 , 从小学生到高中生 , 均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另一项差异较大的是开设青少年模式 , 小学生比初中生高13个百分点 , 比高中生高出20个百分点 。
在家长“不怎么管”的比例中 , 超过三成高中生表示家长“不怎么管” , 比初中生和小学生分别高出10个、21个百分点;而家长对男孩“不怎么管”的比例也高于女生6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家长“不怎么管”的比例高于农村家长约3个百分点 。
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人愿意“泡”在线上社交
线上社交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体验和更便捷的社交服务 。健康合理地使用线上社交产品 , 不仅是对成年人的要求 , 更是对未成年人的要求 。哪些因素影响到未成年人使用线上社交产品的行为呢?
课题组研究发现 , 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对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行为有密切关联 。例如 , 生活中“经常有”大人不尊重我、家人各自上网不交流、因为上网与父母吵架的情形 , 孩子每天使用微信很多次的比例更高 , 与“几乎没有”不尊重孩子情况的家庭相比 , 每天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相差约11个百分点 。
课题组分析 , 家庭教养方式方法对未成年人能否理性使用微信影响较大 , 如果家庭中经常出现不民主的养育方式 , 孩子反而容易使用微信次数更多、时间更长 。尤其是家长经常唠叨、家人之间缺乏交流、因为上网不能好好沟通而吵架的养育状态 , 并不能很好地管理孩子 , 反而易使孩子陷入非理性使用中难以自拔 。另外 , 如果家长缺乏权威和管理方法 , 也会使孩子陷入不合理的使用中 。未成年人成长需要宽松的、民主的成长环境 , 有的家庭对孩子实行专制型管理 , 不许这个不许那个 , 只告诉孩子不许做什么 , 很少告诉孩子能做什么 , 不自由的缺乏民主尊重的家庭氛围反而易使未成年人想方设法“出圈儿” 。
课题组研究还发现 , 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与他们使用微信的频率、时长、功能等也显著相关 。
以使用微信的频率为例 , 经常有孤独感的未成年人 , 每天使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比几乎没有孤独感的未成年人高9个百分点以上;经常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 , 每天使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比几乎没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反之 , 几乎没有孤独、被看不起、心理压力大感受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次数少的比例更高 。
课题组分析 , 当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较大或心理状态不佳时 , 他们更有可能通过网络向朋友、家人倾诉 , 或者寻找心理安慰 。这时 , 使用微信也许成为他们很喜欢的一个沟通渠道 , 这也启发家长、教师等成年人更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 关注他们的情绪与心理感受 。
是什么因素引导未成年人选择看不同类型的视频
调查显示 , 经常使用视频号的未成年人占比超过5% , 有时使用的比例不到一成 , 偶尔使用的比例超过三成 。合计下来 , 有近半数未成年人使用过视频号 。
从未成年人使用视频号时长来看 , 近七成每次在20分钟以内 , 使用20-40分钟占比近两成 。课题组分析 , 大部分未成年人都能合理安排使用时长 。也有一成多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超过40分钟 。课题组通过比较发现 , 经常使用的男生比女生高2个百分点以上 , 高中生比初中生、小学生略高 , 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略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