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丹阳县志载:“今汉光帝之孙光世为汉王,置丹阳郡,治丹阳城西六十里 。唐初复置丹阳郡,并改安丰塘为芍陂 。”芍陂即今安丰塘(又称丹阳湖)之地,系汉明帝于东汉末年所建,东汉中期迁此湖西南岸 。因其位置和规模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已遭破坏,并无历史记载 。
1、古代丹阳湖的沿革
在丹阳境内,自西向东有石头城山4座(南门山、西门山),东西各有1座高耸的石头城山,南北各有1座较高的石头城山,其中南门山高耸,西北两座小山环绕在湖东南岸(今石头城山处)和西北两座小山之间;北山与岭东城山相对峙;东山与岭南古城山相夹峙 。此即为丹阳湖之地 。因其处于丹阳城区南部山南侧和北山的岭东山麓之间而得名丹阳湖;又因这片地方属扬子盆地边缘;丹阳曾是三国时期东吴丹阳郡的治所;故自三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称这片区域为丹阳湖;1956年以后又有了丹阳大桥、安丰塘(又称丹阳湖)、白莲冲、白果庵以及仙乐泉等景点的修建和开发;1991年恢复为丹阳湖,面积增至2234公顷;2001年10月26日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
2、汉明帝的故事
汉明帝刘协是东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东汉政权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汉光帝” 。东汉光帝统治后期,奸臣张角等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制造舆论,极力诋毁东汉王朝的合法性;同时朝廷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打击政策,使东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百姓饥寒交迫,为了使社会安定,汉光帝于公元195年春到洛阳行宫向群臣求援并主持修筑了芍陂(即安丰塘)以济饥荒;公元196年秋到洛阳行宫向群臣求援并主持修建芍陂以济灾民;公元198年秋到洛阳行宫向群臣求援并主持修建芍陂以济民需水;公元199年秋到洛阳行宫向群臣求援并主持修建芍陂以供农业生产;公元199年冬到洛阳行宫向群臣求援并主持修建芍陂以救饥民 。
3、唐初在安丰塘的设置与改名
唐武德五年(629年)十月,为防止江州刺史王叔文等反唐叛乱,设丹阳郡于丹阳湖上,属常山郡,下辖十里 。唐武德七年(629年)五月,又改安丰塘为芍陂(后改名芍陂) 。丹阳县志载:“唐初因安丰塘(芍陂)而改名芍陂” 。
4、元朝至正十二年间,芍陂被毁 。
至正十三年(1357),丹阳城破,芍陂遗址不复存在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江苏省主席吴瑞林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南京就任的国民**行政院委员兼监察院长之职 。于右任在南京成立了国民**“镇江地方行政委员会”(民国27年改为“镇江市地方行政委员会”) 。民国28年(1939)起,其领导机构改为“镇江市地方行政委员会”管辖江苏地区的全省一切行政事务 。此时芍陂遗址已不见踪迹 。芍陂遗址在文革中遭破坏后被“平反昭雪”(1978年4月2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 。
5、清朝嘉庆年间,芍陂湖逐渐扩大成安丰塘大湿地 。
【安丰塘芍陂的由来】由于战乱,安丰塘已全部被毁 。清代嘉庆年间,有人在安丰塘西南岸修筑砖木小别墅 。因房屋破旧,只有零星几户人家,其余人家纷纷迁出 。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里的房屋已达数百间,成为一个乡镇的重点保护对象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才建起了“安丰塘文化园”,使其更加具有文化特色 。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此参观游览,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和**的保护和扶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