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风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 ,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在每年的3月22日前后三天 , 在我国 , 一般都是以寒食后第一个清明节为始 。寒食之俗是中国汉族民间对春季的一种特殊礼节 。在唐代 , 寒食和清明同时成为节日 。它不仅是汉族的节日 , 也影响着东亚、东南亚各国的民俗 。
1.禁火
古人有禁火节的习惯 。在这一天 , 人们外出游玩 , 在郊外点燃纸钱或燃香炉 , 然后把祭品焚化在野外田边 , 以示禁火 。到了清明时节 , 还可以在庭院中点燃爆竹、烟花 , 或点燃纸扎的香炉 。这与寒食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 , 是民间普遍认为这个习俗可以驱鬼消灾 。另外一种“禁火”习俗是祭祀祖先 。人们把先人的坟墓打扫干净后在清明节这天插上柳枝、点上黄烛、燃上纸烛 , 把纸钱和供品放在坟前供品 。这些习俗的形成与人们的祭祀意识密切相关 。
2.踏青
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踏青 。踏青与我们今天说的运动健身并不相同 , 因为它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那样锻炼身体的全身肌肉 。所谓踏青就是在大自然中走走停停 , 看看春色、亲近大自然、畅谈人生经历、体验人生乐趣、体验生命价值 , 这与古人提倡的“野望”不谋而合 。古人认为春姑娘一到 , 万物复苏 , 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 应当到处游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花朝节及寒食节等 , 这些名称虽不同 , 但都与踏青有关 。春游、踏青之风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最佳健康生活方式之一 。现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踏青的习俗 , 有的地方甚至要放鞭炮来踏青;而在国外 , 许多地方已经取消了清明踏青这一节日传统项目 。
3.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 , 又称“走丝柳”或“走天马” , 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 。它以制作精巧、色彩绚丽的风筝而著称 。在古代 ,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非常普遍 , 每逢清明节前三四天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 , 人们把风筝放在蓝天上 , 将纸鸢的彩线抛向空中 , 并在风的牵引下向远方放飞 , 称为“走丝柳”或“走天马” 。同时在清明节的前后半月里 , 人们还喜欢借助风筝去感知自然 , 抒发心中的无限感伤 。因此清明放鸽子、风筝、马蜂、风筝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被人们认为是与“招财进宝”、“步步高升”联系在一起的 。
4.蹴鞠、打马球、斗鸡等
【清明节风俗】蹴鞠又称“球戏” , 流行于民间 。唐时蹴鞠已是节日活动之一 , 宋代起才与清明节同时成为节日 。清明节是“斗鸡”(古代斗鸡一种竞技游戏 , 双方互斗鸡鸣)的节日 。当时全国各地 , 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在清明前数日即开始举行斗鸡比赛了 。据事物纪原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 , 我国已有蹴鞠活动 。据宋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今春之后不斗鸡者……(蹴鞠)不敢出也!”就是告诉人们春天也要进行这项运动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