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而不受是什么原则


教之而不受是什么原则

文章插图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发展 。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其他成员之外,因此就有了“教之而不受”这一原则来指导学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一原则吧 。
1.教育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长期的社会活动,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 。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教育要发展,首先要靠国家,要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 。这就要求国家要充分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作用,切实履行对教育的职责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普及学前儿童少年普及性教育,坚持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并重,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推进依法治教,保证国家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虽然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仍然比较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等问题 。
2.教学工作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书又育人呢?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感染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同时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教师每天早读按时就寝;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遵守校规校纪等 。同时教师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切实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育工作者和典范 。
3.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任何外力能改变学生的状态 。
任何社会和学校都不能改变和取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因此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教之而不受”来代替教育本身 。因为如果违背了“教之而不受”这一原则,那么教育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教育陷入泥潭 。
4.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地积累与摸索过程,学生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探索精神和良好作风 。
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是,教育有时也会出现偏差 。例如,教师总是对学生说:“你能听懂吗?”学生总是回答:“当然能!”老师为什么还会说出这种话?这种简单的话语背后的意思就是说:只有用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去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品格和品质,只有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去影响他们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品格 。所以说,虽然教师教育学生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但绝不能因为这种优势而放松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独立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不足;相反地如果教师没有用正确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因为这些不足而变得懒惰甚至厌学 。
5.“教之而不受”原则既适用于学校教育等涉及教育者利益而难以做到“教”与“不受”之间兼顾的情况,也适用于家庭关系对学生个体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的环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