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清明节和现代的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清明节和现代的有什么不同

文章插图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至节、上巳节等 。清明节起源于周代,相传是由周穆王的第一个儿子周公旦建立的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 。主要有清明寒食节、清明节、寒衣节、清明节(寒食节)、踏青节、三月3、扫墓以及有关风俗习惯等 。
【古代的清明节和现代的有什么不同】1、起源
清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祭祖和扫墓日期 。因为寒食与清明节都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清明也被称为寒食节、上巳节等 。汉书·地理志记载:“寒食禁火,唐节本义 。自周穆王(周公旦)置之,以定五毒(即蜈蚣、蝎子、蜘蛛、蝎子),禁火三日……至唐玄宗时改为清明后第七天,故称清明为寒食节,故又称清明节 。唐朝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或仅有一个节日名称,只在节日期间禁止烟火活动;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重要假期,放假三天 。”
2、起源时期
古时的清明节,不仅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 。中国的清明起源于周代 。清明节在古代,是寒食节和上巳节之后另一个重要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都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寒食节和上巳节在中国古代同属一个节日 。寒食节时间大约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气相仿,时间从农历三月初三日一直到三月三日为止,共约三个月的时间;上巳节从农历三月初三一直到三月十五日止 。寒食节与上巳节同时出现是历史上的一个创举,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秋官(大)侍中(司寇)、中郎君(少府)之属曰:‘寒食在春,三月三游 。’”周公建立周朝后改清明节为寒食节,一直沿用至今 。
3、习俗活动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我国最大的民族节日 。扫墓仪式上,人们怀着崇敬和思念的心情,为逝者清理坟墓,清扫尘垢,为他们扫墓添柴加水,插上杨柳、松枝,叩头祈祷平安 。人们不仅要到墓地扫墓祭祀,而且还要在墓前焚香点烛,敬献食品,还要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除了上述人们所熟知的习俗活动外,由于寒衣节和清明节具有相同的节日意义,因此我国还把这两个节日结合起来,称为寒衣节和清明节 。“寒衣节”亦称“清明”、“寒食节”、“鬼节”等,古代将清明节列为法定节假日 。
4、现代与古代的区别
古代清明节也有祭扫坟墓的习俗,通常会去扫墓,古人认为去扫墓会伤害先人 。而现代清明节和以前都没有扫墓的习俗,清明期间除了扫墓外还要放风筝,也被称为踏青、打羽毛球、放风筝 。但是从现代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网络祭祀,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先人,也可以更加关注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更加关注自己的家人,这样会更加安心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网络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可以在网络上祭拜逝者也是很方便的,也可以让自己的亲人更了解到过世亲人的信息 。
5、古人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
在古代,清明节有很多的不一样习俗,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火;一类是准备吃东西 。生火即在每年的清明节时点燃火柴、放鞭炮等取暖做饭用的工具;准备吃东西就是放在大门口后等待家人回来一起享用,这和现代的超市有很多的不一样 。另一种习俗——祭祖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