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什么


是对什么

文章插图
这两天,一位名叫李若阳的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向医生家属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大礼包”,为一线医护人员解决疫情防护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这两天,一位叫张丽娟(化名)的女病人,在家里等待专家上门会诊后进行治疗 。张丽娟今年34岁,家住北京朝阳区四季青北街社区 。3月15日晚8点多钟,因发热症状被送往当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为了不耽误患者最佳救治时间,医院实行“零陪护”制度 。
1/突发事件/医生的选择
有一种选择,对于医生而言,就是选择直接面对、没有丝毫顾虑地进行救治 。因为医生与病人没有直接的接触机会 。一旦出现感染风险,而这个时候选择放弃治疗,对病人来说简直就是自杀式的“夺命”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更合理的选择 。同样情况下,我们在面临同样情况的时候,也应该选择不去做这件事 。
2/医生的选择
因为没有家属陪护,李若阳和她的同事们决定自己动手,利用空余时间把“大礼包”送到了患者家中 。李若阳表示,“这个大礼包不是钱,而是一种社会责任” 。她在疫情期间发起的“爱心送温暖”活动,得到了当地**、社区以及广大患者家庭的支持和响应 。李若阳介绍说:“对我们来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帮助到别人,同时给社会带来一定贡献;对我们来说呢?
3/家属的支持
【是对什么】李若阳医生捐赠20万元给一线医护人员,是想让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治疗好病人,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回到岗位上 。李若阳医生说,作为医生,在危难时刻必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甚至连家里有没有人都不知道 。“其实他家里有老婆孩子,平时挺好的 。虽然没有大灾大难,但医护人员每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工作在前线,很辛苦 。”李若阳医生说 。
4/患者、护士、护工、患者家属
既然上述的问题是我们经常说到的,那么患者就不能理解为护士;护工虽然不能理解为患者家属,但是他们同样是医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可以说是病人家属中最难相处的一类人 。他们被称作“患者”,但我们也知道,他们才是这场疫情中付出代价最大的、最终战胜病毒也会把命搭上的人 。除了这个“患者”之外,护工、护理人员、甚至是患者家属都是我们不可忽视和忽略的群体 。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医生们忙碌而无暇顾及照顾病人的辛劳;也许不能理解医疗机构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给护工更多照顾病人和陪护医护人员的付出;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一群体出现上述一些问题时,就一定要引起重视 。因为所有这些存在于生命与健康之海中、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关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