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大丰收,龙岩大丰收脆鱼地址( 三 )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 , 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 , 外糊白纱纸 , 内插蜡烛即成 。 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 , 也可给孩子们玩 。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 , 在中秋夜布置灯会 , 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 , 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 , 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 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 , 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 , 堆成一圆塔形 , 有多孔 。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 俟瓦片烧红 , 再泼以煤油 , 火上加油 , 霎时四野火红 , 照耀如昼 。 直至夜深 , 无人观看 , 始行泼息 , 是名烧瓦子灯” 。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 , 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 , 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 同时还燃烟堆 , 就是将草柴堆成堆 , 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 , 亦类似这种活动 , 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 , 颇有爱国的思想 。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 元朝确立后 , 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 , 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 , 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 , 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 , 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
舞火龙
舞火龙 , 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 , 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 这火龙长达70多米 , 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 , 插满了长寿香 。 盛会之夜 , 这个区的大街小巷 , 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 , 热闹非凡 。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 , 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 , 出现了一条蟒蛇 , 四处作恶 , 村民们四出搜捕 , 终于把它击毙 。 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 。 数天后 , 大坑便发生瘟疫 。 这时 , 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 , 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 , 便可将瘟疫驱除 。 事有巧合 , 此举竟然奏效 。 从此 , 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 , 但中国是龙的故土 , 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这是值得珍视的 。 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 , 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 , 安全组等等 。 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
因为写错汉字 , 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
太平军北伐时,有一支部队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将请示行军路线.主将正在与人谈话,就随手写了一个字,交给小校.先行官从小校手中接过手令一看,是个“烧”字,大吃一惊:烧城?想再去问主将,又想军令岂可更改.于是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把柴火,三更造饭,四更饭毕,拂晓前烧城.天将亮,众军一齐点火,顿时烟焰弥漫,百姓哭声震天动地.主将大惊,急忙找来先行官查问为何烧城,先行官拿出手令交给主将,一看,主将顿足大叫:“我之过,我之过!”原来,他在不经意之间,将“绕”字写成了“烧”字!结果,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主将只好请求上级判处自己极刑.
(二)
民国初年,某督军因手下一军需官言语冒犯,便传下手谕:“打棍三十.”
军需官被押到军营外面,士兵举枪一字儿排开,长官一声令下,“叭叭叭”一阵响,军需官被打得浑身是窟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