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足虫是哪个昆虫的俗称


千足虫是哪个昆虫的俗称

文章插图
千足虫又名海蜇 , 甲虫 , 昆虫纲 , 蝶亚目 。体长约25-40毫米 。体色:白色 , 无足或具黄、红等色 , 腹部背面有足;生活习性:喜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的甲壳类生物 。体长可达25-50毫米 , 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 体长约30毫米 。头细长、扁圆形或倒圆状 , 眼为黄褐色;胸部有一对触角很发达的雄虫和雌虫均有5对足;腹部多数是黄色的无光泽 , 少数呈黑色或淡褐色 , 体侧有一暗褐色的横带 。雄虫为赤色;雌虫性成虫为紫褐色 。
1、生活习性
千足虫的幼虫在浅海、潮间带到泥沙中越冬 , 在干旱、高水位、潮湿的环境中 , 成虫的活动很频繁 , 喜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在我国北方沿海常危害一些海蜇、沙蚕等海产品 。其产卵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进行 。卵发育为幼虫后 , 开始吸食海蜇、沙蚕等海产品汁及沙子中的各种矿物质物质 , 之后因饥饿开始咬食沙蚕食海藻等植物残体及一些海洋生物 , 最后达到成虫 , 每隔1~2天在沙中产卵一次 , 以卵产在沙上的裂缝内即可孵化为幼虫 , 幼虫期有节肢动物保护环境而不吃食 。其食性比较广泛 , 但在不同地区对有毒海产品的需求量有很大差别 , 例如我国北方沿海每年约有2000万吨的食物资源被人们加以破坏 , 同时其自身对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 因此它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甲壳类害虫 , 主要危害对象是海洋贝类等海洋生物和有毒海水食品 。
2、繁殖方式
千足虫幼虫有趋光性 , 白天潜伏在黑暗的环境中 , 夜间出来活动 , 寻找隐蔽物 。多聚集在树枝缝隙、树根下、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活动 。千足虫幼虫和蛹均能食性 , 是害害比最高的害虫;成年成虫白天活动 , 夜晚潜居叶丛中 。卵和幼虫都有一定的孵化率 , 卵的孵化率高达90%以上 , 幼幼虫孵化后 , 在叶丛中寻找隐蔽物越冬成虫羽化后即进入越冬期) 。卵块孵化后就形成蛹(一般成虫从卵孵化到蛹结束约5-7天)并随环境条件、生活习性不断发生变化孵化率低(1%-2%)或全部死亡过多(5%-10%);越冬成虫在低温季节出蛰后开始活动 , 以冬眠状态下第二年3-4月陆续出蛰,5-6月出现越冬成虫(也可从雄虫出蛰到雌虫化蛹完成)后开始繁殖并活动并产毒卵;成虫在夏季陆续从雄虫化蛹完成其第二年3-5月大量生产期(每年3-4月中旬)后开始产毒卵并产卵数量急剧增加;成虫在越冬期间活动较为频繁 , 产卵量明显增加 。
3、危害情况
千足虫对海蜇危害也很大 , 可导致海蜇腐烂 , 海蜇死亡后 , 千余足虫留下或从海蜇体内爬出 , 然后爬到其他海蜇身上取食 , 当海蜇被千足虫啃食后 , 千足虫就会形成一个球形小窝 , 并分泌出白色汁液 , 从而导致海蜇腐烂死亡 。同时千足虫还会分泌毒素污染海蜇 , 导致海蜇腐烂死亡 。因此该物种也是农业上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主要危害是青岛近海地区的海洋养殖设施 , 其中以中国对虾、海参、龙虾为主 , 此外还发现黑线虾和斑纹虾等生物危害 。
【千足虫是哪个昆虫的俗称】4、防治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