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 , 达二十多个 , 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 
端阳节 ,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 
重午节 ,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 
天中节 ,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 
浴兰节 ,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解棕节 ,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 , 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 
女儿节 ,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 , 系端午索 , 戴艾叶 , 五毒灵符 。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 , 饰小闺女 , 尽态极研 。 出嫁女亦各归宁 。 因呼为女儿节 。 ”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 
菖蒲节 ,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 , 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 
【端午节习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 , 应属西汉的“枭羹” 。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 , 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 以恶鸟 , 故食之” 。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 , 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 , 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 一直要到晋朝 , 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 《风土记》:“五月五日 , 与夏至同 , ……先此二节一日 , 又以菰叶裹黏米 , 杂以粟 , 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 , 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 , 随即销声匿迹 。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 , 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 , 千百年来 , 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 , 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 , 除了粟子以外 , 不添加其余馅料 。 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 , 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 , 不论是造型或内容 , 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 
先就造型而言 , 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 , 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 , 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 , 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 。 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 , 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 , 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 , 也有小巧玲珑 , 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 
就口味而言 , 粽子馅荤素兼具 , 有甜有咸 。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 , 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 料的内容 , 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 , 蒸熟以蘸糖吃 。 另一种是小枣粽 , 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 。 第三种是豆沙粽 , 比较少见 。 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 , 馅料用的是红枣 。 蒸熟之 , 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 , 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 
浙江的湖州粽子 , 米质香软 , 分为咸甜种 。 咸的以新鲜猪肉 , 浸泡上等酱油 。 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 。 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 。 上面加一块猪板油 。 蒸熟 , 猪油融入豆沙 , 十分香滑适口 , “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 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 , 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 , 各具特色 。 
- 张清芳老公-张清芳老公个人资料和图片
- 歌手吴虹飞-吴虹飞个人资料
- 七公主资料-七公主成员
- 姐姐谢金燕-谢金燕的全部资料
- 徐濠萦资料-徐濠萦哪里人
- 立威廉资料-立威廉照片
- 王天泽资料-王天泽是谁
- 夏航燕资料「夏航燕生日」
- 刘恺威资料「刘恺威刘恺威」
- 对家里的新书架很满意 端午节成了劳动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