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端午节资料20字( 六 )


戴香包 ,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 , 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 , 有用碎布缝成的 , 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 , 佩在胸前 , 香气扑鼻 。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 , 以彩线贯之 , 搐使如花形 。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 , 缀之以绵 , 若数珠 。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 , 内容物几经变化 , 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 , 辟虫的雄黄粉 , 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制作也日趋精致 , 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 ,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 , 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 , 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 其实 , 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 , 人易生病 , 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 , 易咬伤人 , 所以要十分小心 , 这才形成此习惯 。 种种节俗 , 如采药 , 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 , 饮蒲酒等 , 看似迷信 , 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 , 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 , 并应弘扬传承的 。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 。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 , 以蠲除毒气 。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 , 竞采杂药 , 可治百病 。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 , 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 , 亦是制药用 。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 , 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 , 刺取其沫 , 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 , 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 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 , 悬挂起来晾干 , 即成蛤蟆锭 , 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 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 , 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 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 , 亦采药草之俗 。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 , 药性好 , 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
②沐兰汤 。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 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 , 而是菊科的佩兰 , 有香气 , 可煎水沐浴 。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 , 谓之浴兰节 。 ”《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 , 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 在广东 , 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 , 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 不论男女老幼 , 全家都洗 , 此俗至今尚存 , 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 , 以酒洒喷 。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 生在水边 , 地下有淡红色根茎 , 叶子形状像剑 , 肉穗花序 。 根茎可做香料 , 也可入药)或镂或屑 , 以冷酒 。 ”蒲酒味芳香 , 有爽口之感 ,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 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 , 辟邪解毒 , 用酒染额胸手足心 , 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 又以洒墙壁门窗 , 以避毒虫 。 ”此俗流传较广 。 至今 , 如广西宾阳 , 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 , 包括雄黄、朱耒、柏子 , 桃仁、蒲片、艾叶等 ,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 , 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 以驱毒虫 , 求小儿平安 。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 , 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 , 以用虎辟邪 。 这些活动 , 从卫生角度来看 , 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 , 饮蒲洒也颇有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