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求学路,艰难求学路对应的诗句

哈喽, 各位网友, 因为本文的核心知识点是艰难求学路和艰难求学路对应的诗句, 所以小编非常认真地搜集了关于艰难求学路的相关资料, 并且井井有条地做了汇总, 希望小编的辛苦付出能够让网友们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
本文导读目录:1、关于初高中生求学路艰辛或励志的故事(煽情点)2、这些山里孩子们每天行走的艰难求学路说明了什么3、描写艰难求学经历的诗句——急急急急!!!跪求啊~~4、形容学习道路艰难但无法阻拦自己的诗句?5、描写艰难求学经历的诗句6、艰难求学路电影简介7、一个人的求学之路有多难走?关于初高中生求学路艰辛或励志的故事(煽情点)陡峭的山路, 蜿蜒爬行在高耸入云的大山之中, 从滴水小学出发到三锅桩, 几乎全是陡坡, 与其说是走路, 还不如说是爬山, 近70度的陡坡, 让我们气喘吁吁、汗流满面 。 两个多小时的爬行, 终于到达了崇山之上的三锅桩 。
然而, 对在滴水小学读书的19个三锅桩的孩子来说, 这十余公里艰难的行程, 他们每天都得往返一次, 用他们坚韧又瘦小的双脚, 丈量着求学的辛苦和无奈……

三锅桩,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滴水村, 距滴水村委会11公里, 一条泥泞的小路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出口 。 8月14日, 在滴水小学老师的带领下, 采访人员踏上了去三锅桩的路 。 和我们同路的, 还有在滴水小学读书的19个三锅桩的孩子 。
从滴水小学出发, 刚走出不远, 一条小河就横在面前, 没有桥, 尽管河水平缓, 也不深, 但数米宽的水面, 无论春夏秋冬, 三锅桩的19个孩子每天都要提着鞋子, 蹚过小河 。
过了小河, 越发泥泞的小路开始把头昂起, 向陡峭的大山深处延伸, 越走, 脚步越沉重, 呼吸越困难 。 一些路段由于坡度太大, 走起来只能把身子努力地往前弯, 以保持平衡, 路面要么泥泞不堪, 要么大大小小的石头面孔狰狞 。 尽管经过19个孩子和三锅桩村民常年的踩踏, 但依旧不能阻挡野草和石头的疯长, 看不出哪些地方属于路 。 “走错了, 这里才是路 。 ”和我们一起同行的孩子们及时纠正着我们的脚步, 哪里才是路呢?除了指向三锅桩的一个遥远的方向 。
那是一条怎样难行的路呢?或者说, 19个孩子每天往返的上学路, 算不算一条实质意义上的路?
走到半山腰, 读小学一年级的王理秀从包里拿出半个荞粑粑掰成几小块, 要我们和她一块吃, 她七岁的身子瘦小不堪, 脚上的胶鞋湿透了, 每走一步, 鞋里的污水从破烂的鞋口往外冒 。 就是这一双幼稚瘦弱的脚, 每天却要艰难地行走数十公里陡峭的山路 。
随行的滴水小学校长冯老师说:“三锅桩的孩子读书太艰难了, 村里没有学校, 只能到滴水小学上课, 这么远的路, 每天往返, 大人都吃不消 。 ”

据滴水小学老师介绍, 三锅桩在滴水小学上学的19个小孩, 大的12岁, 小的仅仅7岁, 他们一般都是天一亮就从家里出发, 来上学时, 全是下坡路, 一个多小时就到, 放学回家, 就全是上坡路, 走起来更艰难 。 学生们每天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赶路上了……
居住在三锅桩的十五户人家, 大部分是苗族 。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历史的种种原因, 苗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居住在穷山恶水之中,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使苗族同胞的经济、文化、市场观念等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
作为滴水村的一个自然村, 十多间土夯的茅房, 低矮地匍匐在那片海拔3200多米的山峦之上, 村里, 读六年级的张金花家里的电视机和村民们自己搭建的一个破烂的篮球板, 成了村里现代文明的标志 。 在三锅桩70多人中, 只有一个人是读过初中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