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来历


清明来历

文章插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郊外去扫墓、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 。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习俗活动便是踏青了 。
1、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习俗之一,在清明节到来之前,人们会进行一些祭祖活动,也就是扫墓祭祖 。据周礼记载:“祭之使上于旧祠,祀祖祠之男女尸身 。”古人扫墓是为了祭祀先人或死者,通过为先人扫墓,可以知道先人对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去世后的安排并对后世有无贡献,以及对后代的期许情况 。清明节扫墓也有多种形式,比如“上坟”“踏青”“荡秋千”等等 。其中比较普遍的是上坟扫墓的习俗:坟墓的前面插上新坟用来烧纸或者摆放香烛纸钱等等,就是一种比较庄重有仪式感的祭奠活动,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选择不同方式的扫墓祭奠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
2、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人把清明比作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又称为放风筝 。在人们心目中,放风筝是一项“清明有利健康”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有“清明三日闲”之说 。齐民要术说:“春日可放三日假,以避毒虫不敢入山,及寒食后半日入山禁火日时放风筝矣 。”这种习俗到了唐朝就更加盛行了 。唐诗人王建三月三日放风筝诗说:“风吹不动风筝线,唯觉绿云空渺渺 。”清嘉录则说:“青团入草房……踏青采草药 。”可见人们在唐时就已将放风筝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流传了下来 。
【清明来历】3、荡秋千
秋千,又叫古秋千,是用绳索和秋秋千架起来的,而不用铁丝和头绳的一种体育运动 。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早见于晋代,因清明节即将来临,为了祭奠祖先的安息之地,人们便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荡秋千的活动 。唐代以后,荡秋千就成为清明节一项十分流行的活动,而且不断发展沿革 。宋朝以后,荡秋千成为清明节习俗之一 。宋朝的李昂东京梦华录卷一说:“清明节时秋千最盛也 。”可见荡秋千之风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盛行的民俗活动 。
4、踏青与寒食
踏青节始于晋代,晋书记载:“清明日,士女及农民者,结队出行,列队插柳,以青叶带丝系插于头上 。”这一习俗从晋代开始,一直流传到宋代 。宋元时期的“清明踏青”始于北宋 。踏青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选择野外进行踏青、郊游活动,既可增强体质又能娱乐身心 。明代,南京(今南京)每逢清明节这天都要举行“寒食”和“踏青”活动 。由于“寒食”和“踏绿杨烟中走一走”的习俗相结合,所以又叫(清明)行(寒食)礼以及清明节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