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亚洲diyi我斗胆给这“亚洲顶流”泼一盆冷水( 三 )


最终,通过海量的票房和掌声实现了替代性补偿 。
2003年,《杀人回忆》在韩揽获525万观众 。
奉俊昊的这一波类型片包装现实题材操作,不仅让个人名利双收,也给韩国电影提供可供复制的本土化模式 。
要不就取材历史事件,如《素媛》《辩护人》;要不就根植当下现实,虚构故事暗合时局,如《恐怖直播》《寄生虫》 。
总之,一定要蹭上社会议题 。
绝大多数韩国电影都有一口咽不下的气 。
或者来自贫富差距,或者由于官商勾结,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制度腐化,这些电影里的人物,总是锲而不舍地追击,死缠烂打地决斗,最终玉石俱焚地牺牲 。
这种反映现实,介入现实的愤青姿态,到《熔炉》被推至高峰 。
原来,电影还能够改变现实 。
今天,提起韩国电影,一种众口齐声的说法是:
改变现实 。
《熔炉》促使韩国xx通过并出台“性侵害防止修正案”;
《梨泰院杀人事件》令逍遥法外的凶手被引渡回韩;
《素媛》直接推动了对性侵犯“化学阉割”的通过;
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有良心”的电影 。
良心难求 。
但当一个人,一部电影动不动声称良心时,我们往往要警惕:
他是真的有良心,还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他有良心 。
在一个免于恐惧的环境中,敢言不是什么值得标榜夸耀的东西 。
因为大部分人的敢言,只不过是顺势而为 。
《知乎》有一则冷清的提问——如何看待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一则回答值得深思 。
这种魔幻现实,不禁让人想起《黑镜》其中一则故事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 。
选秀节目,一位少年撕心裂肺地控诉:
不满选拔者的无情,不满资本的无孔不入,他忍无可忍,当着全世界咆哮 。
结果呢?
他反常的行为反而打动了评委,最终被资本招安,专门给他一档控诉现实的节目 。
△ 《黑镜》剧照
同理 。
当越来越多韩国电影带着过量的时评气息 。
当越来越多韩国电影以启蒙者的姿态来表达立场 。
这种“针砭时弊”,有多少真心实意,又有多少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姿态表演 。
现实至死
韩国电影仅仅用20年时间站到世界前沿,这是韩国电影了不起的地方 。
但也无需回避 。
韩国电影亟待破局 。
类型片的形式+现实题材的内容,一开始,本来只是韩国电影在先天不足条件下,寻求minzu美学的权宜之计 。
但慢慢地,变成一条流水的公式,一种重复的套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投机取巧 。
水面之上 。
是那些动辄在豆瓣拿下9分,感动,泪目,燃爆无数国人的必看良心 。
水面之下?
除了“忠武路五虎”(朴赞郁,李沧东,洪常秀,金基德和奉俊昊)这些在作者性上还有所建树的,是真正的羊头;而韩国每年涌现出更多的,实则是以“现实”为噱头的狗肉 。
2018年的《门》 。
打着改编崔顺实(朴槿惠的亲信)干政案的名号,摆出一副暴露黑暗,鞭挞黑暗的正义姿态 。
△ 《门》剧照
最后又做到了什么 。
豆瓣5.1:
“空有某些事件的噱头却未见成果,
不幽默也一点都不黑,终究只是一场小人物的小打小闹……”
我们能够看到的韩国电影,其实都经过层层筛选 。
名气小的,评分低的,票房差的,都被自动过滤 。
即使是成名已久的 。
以国人熟知的《熔炉》来说 。
全片很明显带着用力过猛的情绪去创作 。
一边是受害者大量无助的,绝望的奇观展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