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除了是牛郎织女会面,古人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二 )


至于说除了牛郎织女还有没有别的意义,这个就很难说清楚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种习俗五花八门,各种解释铺天盖地,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总之作为一个传说的节日,愿意过就过,不愿意过就不过,这是你的权利,没有必要那样较真 。
下面我就把我写过的七夕短信贴到这里,供大家欣赏
(原创)七夕短信
鹊桥别,心憔悴,情人两行泪 。
日日盼,今相会,几时人陶醉 。
忆往昔,互安慰,锦上添妩媚 。
问上苍,可有愧?眷属难成对 。
想想想,累累累,
珍惜此刻,时光可贵!
?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 。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
?1、历史沿革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 。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 。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 。”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
?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