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除了是牛郎织女会面,古人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三 )


? 2、名称来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 3、别称汇总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
?4、发源地与民间传说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 。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牛郎织女传说
?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 。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 。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 。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