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大家在农村生活,一定参加过一些红白事,对于一些红白事的讲究也都有所了解,但同时也对一些风俗感到奇怪 。就比如说在有些丧事之后,会有唱戏之类的关节,这种风俗就让现在的年轻人很奇怪,明明是丧事,为什么要办的这么热闹呢?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又是什么?
其实,并非所有的丧事都是有唱戏这样的环节的,一般这种“热闹”的环节,多是出现在一些喜丧之上 。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唱戏,而是请响器班子,也就是吹唢呐之类的乐器 。
所谓喜丧指的是福满的老人寿终正寝,没有受苦的离开这个世界 。比起其它的逝世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是要好上很多的 。不过即便说是“喜”,但对是逝者的子女来说也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子女才会用响器来表达情感 。而且响器也不是以“热闹”著称,而是为了表达子女对逝者的悼念,以及为灵堂增加意思悲伤和庄重 。
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响器也慢慢的变成了戏班子,甚至到现在的流行歌曲,原来庄重肃穆的氛围也消失不见,彻底变成了热闹甚至是胡闹 。这种原本寄托哀思、悼念的文化也慢慢的演变成为了一种陋习 。
骏景——殷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农村丧事中有唱戏的环节,这一般是去世的人年岁较大,寿终正寝,民间称为老喜丧的 。从未听说年轻人去世,有唱戏或者吹鼓手的 。
其实喜丧文化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国人正确面对生死,一种超然大度的人生理念 。从庄子鼓盆而歌,就显示了人们面对自然规律的无畏和超然 。生老病死,谁也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生中能修个德行圆满,寿终正寝,那也便是令人欣慰之事 。所以,没有必要一说到喜丧,一些所谓卫道者便跳出来骂人,“死了人是令人悲伤的事情,怎么能说是喜事呢?”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这件事情,就分你怎么去理解了 。当然,父母无论活到多大,去世后总会让我们悲伤 。但父母也有人生的豁达,他们早就比我们看透了生死,他们在老年以后,如果以为自己活得值,活得还算圆满,自然会希望自己的葬礼风风光光,这也许是他们最后的虚荣吧,那么,做子女的,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为什么不能为老人办一个隆重的喜丧呢?
其实,前面我已经回答过两次关于喜丧的问题 。过去都说人过七十古来稀,人无百年,到了八九十岁,那就是耄耋之年了,生活质量也大不如前了,这时候无疾而终,怎么不能算做功德圆满呢?
喜丧的风俗来自于何时无从考证,应该和最早的僧道超度音乐有着一定的关系 。《清稗类钞》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 。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这是所能见的喜丧的最早记载 。这个记载说出了喜丧的要点,就是说这个去世的老人,应该要达到福寿全归,也就是全福,全寿、全终 。全福是说死者生前家族内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又都有出息,逝者本人是族中长者,辈份高岁数大,德高望重 。全寿就是说岁数要超过古稀,起码要到耄耋之年;全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终”,生前积德行善,死时“无疾而终” 。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喜事的,虽然现在不那么讲究了,但起码全寿这一条是讲究的,就是说老人去世时必须岁数比较大,八十岁以前去世的人,极少有办喜丧的 。喜丧事的主要特点,是隆重而详和,不那么悲伤,甚至有一些欢快的气氛 。在过去,喜丧最主要的特点,是雇佣吹鼓班子 。吹鼓班子的乐器主要是大小唢呐、笙、管、笛、箫等民族乐器,以唢呐为主,民间统称为吹手,也算民间文艺的一种 。唢呐的音调高亢,最适合于丧事音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