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忤,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二 )


西岳顽石~一个人越成功,他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讲究个人对群体的服从 。在集体生活中,和谐相处是最重要的,于是,和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集体生活中要达到和,就不能过分的张扬自我,于是,忍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人有句俗话,“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
忍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修养越好,越能成大事,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从逻辑上来说,也是通的 。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胸怀和城府,胸怀远大也是成大事者所必有的素质 。因此,“能忍人不能忍之忤,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这句话基本上是对的 。
我之所以用了基本两字做前提是说明“忍”或者能安,但却未必是成大事的充分条件 。成大事者或者能忍,但能忍者未必都能成大事 。
我们常常见到生活中一些普通人也是很能忍的 。但是,他们的忍了一辈子,除了被认为是窝囊之外,并无太大价值 。可见,忍不是成大事的条件 。成大事者背后最本质的支撑是“能力” 。
历史上因“忍”而成大事的人确实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忍辱事敌,卧薪尝胆”的勾践,以及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 。他们都是“忍”而后成大事的代表 。其中勾践的经中,“忍”字是很关键的,没有忍,也就没有后面的复仇之事了 。但韩信的忍胯下之辱,总让我觉得有点别扭 。
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匹夫见辱,挺身而起,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
这段话中,过人之节的“节”是节制的意思,也就是“忍” 。匹夫拔剑,挺身而斗,就是不能忍,而大勇者的表现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其原因是豪杰之士,胸怀开阔,志向远大 。
如果不知这段话的出处,你的第一印象是否觉得这一定是写韩信的?因为韩信是受过胯下之辱,而没有挺身而斗的 。不正是“挟持者大”而“志甚远”的人吗?但这确实不是写韩信的,而是苏东坡《留候论》中的句子 。“留候”是汉初三杰中张良的封号 。
张良遇到黄石公,黄石公命其为自己捡桥下的鞋子 。张良照做了,为老人捡了鞋子,并为其穿上,因此得到了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此成了汉初三杰之一 。
从苏东坡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对“辱”以及一切事物的态度是“过犹不及” 。中国人有“忍辱负重”的说法,也有“义不受辱”或“宁死不辱”的说法 。“忍辱负重”的忍,是在大事业,大胸怀的表现,比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成就了自己永恒的生命 。这样的辱是该忍的 。但成就他名声的关键是他的史识与史才 。如果司马迁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忍就毫无意义 。因此,司马迁以“忍辱”成就了自身的伟大 。文天祥有一首《正气歌》,其中列举了许多义不受辱的英雄形象,他们以不受辱成就了自己人格的伟大 。如果他们忍了,人间正气就得不到宏扬了 。
因此,我的理解是,伟大的人物,常常能忍人之不能忍,他们的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但他们所忍的,必有值得忍的价值所在 。



【“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忤,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你怎么看待这句话?】在我看来,既没有必要忍人家都不忍的,也没有必要为人家都不为的 。何必把自己弄的好像不是人似的?
这种说法应该是源自于我们的古训 。古有韩信胯下之辱,方成大气 。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翻盘 。这些历史都说明,遇到不公或者气愤的事情,以大局为重,忍而不发,往往会有好的结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