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作者:王安石塑像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某启:昨日蒙教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qiǎng)聒(guō) , 终必不蒙见察 , 故略上报 ,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于反复不宜卤莽 , 故今具道所以 , 冀君实或见恕也 。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 , 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 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 (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 ,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 , 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 , 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 , 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 ,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 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
盖儒者所争 , 尤在名实 , 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 ,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辟(pì)邪说 , 难(nàn)壬(rén)人 ,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fěi)之多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译文: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 , 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 ,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 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 , 制造了事端 , 争夺了百姓的财利 , 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 , 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 议订法令制度 , 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 (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 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 (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 (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wWw.SLkJ.ORg的言论 , 驳斥巧辩的坏人 ,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 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上乃欲变此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 , 胥怨者民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未能助上大有为 , 以膏泽斯民 ,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 , 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 (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 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 , 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 , (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 , 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 (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 , 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 , 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 , 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 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 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 , 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
- 女朋友花钱太厉害了该怎么办?
- 西江夜行译文及注释 西江夜行张九龄全诗
-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 你喜欢读哪类书-有具体的吗-说下读后感?
- 我们是在为谁读书?
- 陆游的书愤全诗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及翻译
- 你觉得世界读书日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 在农村读书的孩子跟在县城读书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农村和城里读书的孩子,谁出息大?
- 如何打造一个小而精致的书房?
- 鲁国之法文言文答案 鲁国之法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