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赏析及释义 寒食古诗拼音及意思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
【寒食原文赏析及释义 寒食古诗拼音及意思】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
④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
【翻译】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
【作品简介】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
有人认为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是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 。也有意见认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 。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有意见认为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作者简介】
韩翃 【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久在军幕,其诗多为送别酬赠之作,颇负盛名 。其诗风富丽华美,异于诸人 。五律洗炼清丽,佳句迭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题僧房》、《送故人归鲁》为其名作 。七律以技巧圆熟著称,《送客水路归陜》、《同题仙游观》等为大历七律佳构 。古诗《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送孙泼赴云中》,气势沉雄,为大历边塞诗之名作 。七绝则风华流丽,为中唐名家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5卷,已佚 。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