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说的是谁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说的( 二 )


颜回的一生 , 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 , 归鲁后亦未入仕 , 而是穷居陋巷 。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社会 , 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 , “世以混浊莫能用”(《史记·儒林列传》)的社会环境中 , 丝毫不愿改其志 , 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 , 期于“承衰救弊 , 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 。王符称赞他:“困馑于郊野 , 守志笃固 , 秉节不亏 。宠禄不能固 , 威武不能屈 。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 , 德义有殆 , 礼义不班 , 挠志如芷 , 负心若芬 , 固弗为也 。”(《潜夫论》)若征之《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颜回语:“夫道之不修也 , 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 , 是有国者之丑也” , 可知王氏所言非虚 。这样 , 颜回就只能终生不仕 , 惟以“愿贫如富、贱如贵 , 无勇而威 , 与士交通 , 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慰 。孔子赞其:“用之则行 , 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 ,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同上《雍也》) 。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 , 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亦在其中”(同上)实同一旨趣 。
陋巷简居
颜回所处的时代 , 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 , 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 , 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 , 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
“陪臣” , 即臣之臣 。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 , 对天子则自称“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 。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 , 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 , 家臣势力兴起 , 家臣叛乱屡有发生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 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 , 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 , 拥立庶子叔孙诺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季平子立 , 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 , 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 , 而归其室于公 , 子更其位 , 我以费为公臣 。”(《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 , 南蒯以费叛归齐 。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505年至前501年) , 季氏家臣阳虎专政 , 并把持了鲁国国政 。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 。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 。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 , 后为季孙氏家臣 , 季平子时很受重用 。季平子死 , 季孙斯(桓子)立 , 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 。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 , 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 。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尸 , 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 , 代国君行祭时所配 , 今定公已立 , 不能再用 。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 , 想联合驱逐仲梁怀 。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 , 后因仲梁怀对其不敬重 , 才对阳虎说:“子行之乎!”阳虎起事 , 并囚季桓子与公父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 , 驱逐了仲梁怀 。冬十月 , 阳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 , 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 , 举行大规模诅咒 , 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 , 彻底清除异己势力 , 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 , 阳虎想灭掉“三桓” , 让季寤代替季氏 , 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 , 自己代替孟孙氏 。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 , 事败 , 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 , 据两地反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