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说的是谁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说的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 , 曹姓 , 颜氏 , 名回 , 字子渊 , 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 , 尊称复圣颜子 , 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 。
十四岁 , 拜孔子为师 , 终生师事之 ,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 , 赞其好学仁人 。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 , 去世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 , 配享孔子、祀以太牢 , 追赠兖国公 , 封为复圣 , 陪祭于孔庙 。
姓名颜回别称颜子、颜渊、子渊字号渊所处时代春秋时期民族族群华夏族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说的是谁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说的

文章插图
  • 孔子
  • 老师
人物生平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 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 , “不迁怒 , 不贰过” 。孔子称赞他“贤哉 , 回也” , “回也 , 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 ,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 , 即强于行义 , 弱于受谏 , 怵于待禄 , 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 , 上下和睦 , 丰衣足食 , 老少康健 , 四方咸服 , 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
公元前481年 , 颜回先孔子而去世 , 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 , 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 , 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 他的只言片语 , 收集在《论语》等书中 , 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 , 明嘉靖时罢封爵 , 止称“复圣” 。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 , 加赠“兖国复圣公” 。《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
主要成就
政治志向
颜回以舜为志 。《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 , 曰:“舜何人也 , 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 , 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 。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 , 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 。他尝曰:“昔舜巧于使民 , 而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 , 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 , 造父无失马也 。”(《荀子·哀公篇》)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 , 所以 , 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 , 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 , 与朋友共 , 敝之而无撼 。”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 , 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 。朱熹释“无伐善、无施劳”曰:“伐 , 夸也 , 善谓有能 。施亦张大之意 , 劳谓有功 。”(《论语集注》)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 。但此说不确 。元人所着《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 , 乃其己所长之总称 , 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 , 通谓之伐善 。又言伐无巧 , 止是不伐之一事 。分而为二 , 颜子之志 , 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 , 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 。夫劳而不恤 , 乃古今之通患 。……颜子之言 , 于世厚矣 。”此说极是 。所以 , 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 , 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 。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佛 。在颜回看来 , 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 , 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 , 少者怀之 , 朋友信之”(《论语·公冶》)的社会理想 。由此可见 , 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 , 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