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人性本恶,善伪之。但他为什么没有反叛到别家去?( 二 )


荀子说:人性本恶,善伪之。但他为什么没有反叛到别家去?

文章插图
但是 , 在人性的看法上 , 荀子主张性恶论 , 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 , 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 , 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 恶是本然的 , 而善是后天人为的 。这种性论观点虽然与儒家的天然而然的性善论背道而驰 , 他的弟子李斯及韩非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法家的思想 , 他们认为 , 好利恶害 , 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 只有通过法治才能对人性进行规治 。儒家是要开显善的人性的 , 法家则相反 , 是要压制恶的人性 。
荀子说:人性本恶,善伪之。但他为什么没有反叛到别家去?

文章插图
所以荀子实际上是融合儒家与法家 , 将儒家嫁接到法家思想上去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仍将他归为儒家 , 其思想上只是开启法家思想的开端 , 使儒家学说得到长足发展 , 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 , 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 , 实质是荀学 , 所以并没有反叛到他家思想的倾向 。
谢谢邀请 。
荀子说:人性本恶 , 善伪之 。但他为什么没有反叛到别家去?
答:提主抱歉 个人我不得而知 无从知晓
谢谢!早上好!
荀子所说人性本恶是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 , 而不是说人就是恶的 。善伪之的伪不是指贬义的虚伪 , 而是有褒义的教育的意思 。荀子的观点认为 , 人性本恶 , 故而需要教育学习 , 通过礼使人变善 。同时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 在治国中荀子强调偏法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 , 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 其本身在继承儒家的基础上 , 又吸收了黄老之学 , 使自己的学说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 其弟子韩非继承其一部分思想并完善了法家 。
孔子去世之后 , 儒家开始分化 ,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 , 即人都有不忍之心 , 荀子与孟子对立 , 提出了人性本恶 。但两人的意思都不是绝对的 , 即人的本性并不是绝对的善和恶 , 而是一个人的本性有善有恶 , 孟子认为善占据主要 , 荀子认为恶占主要 。两人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 实际上在儒家中有关人性善恶的观点还有很多 , 如人性善恶相等的观点 。
荀子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者教育家 。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大祭酒 , 西游入秦 , 后入赵 , 都是作为客卿即政治中立的身份存在的 。后来受楚春申君邀请短暂做过兰陵令 , 在春申君死后也去职 , 所以对于荀子而言没有反不反叛这一说 。
谢邀
战国末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 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本质 ,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 ,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而孔孟"性善论"以人性向善 ,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 二者既相对立 , 又相辅相成 , 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
荀子认为: 人不学礼就不知礼 , 不知礼怎么能知道规矩呢?而人的"恶"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 凡是人本性都是一样的 , 不是后天学的 , 而人的本性 , 都要经过礼义的引导 , 是可以改恶而从善的 。那些经过人为地改造后的善 , 不是‘伪善"吗?而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只有在礼义制度和道德约束下 , 人性中的恶才会被彻底祛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