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 二 )


一个人总是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这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征 。
讨好型人格还喜欢把友善待人作为一个“金科玉律”去执行 。
这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假想的”安全感,他们觉得这样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肯定,最起码他们不会陷入麻烦,因为他们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切友善,他们几乎照顾到了每一个人,他们很少拒绝他人,很少让他人失望 。
很多讨好型人格都是“愤怒逃避者” 。他们害怕与他人起冲突,经常避免在公众场合抱怨和争辩,以免遭到他人异样的目光 。
当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他们也很少“奋力反击”,比如说投诉餐厅服务不好、去商店退货、要求他人立即停止做某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等等,有人甚至为了避免让对方不高兴而不敢分手 。
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坦承,她自己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
她讲到,有一次跟男朋友吵架,男朋友不停地打她的电话,她对此感到很反感,但是因为怕惹男朋友不高兴、怕制造更多的冲突,她都不敢对着电话跟男朋友怒吼一句“请你不要再打电话了”。

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

文章插图
本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特邀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宋红老师回答,头条号:逝水流花,欢迎关注 。
心理学上所提及的讨好型人格,主要表现为:以对方为出发点,总是取悦他人,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用尽各种方法达到他人要求令其满意,使得自己拥有好人缘 。而这种始终做好人的情结会让自己身有负担,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以及所获得的幸福感 。故此,他们敏感,不拒绝,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这种讨好型人格应该很受他人的欢迎,会在生活,工作中有很好地人际关系 。但现实却绝非如此 。那些有独立人格,有思想,有头脑,更是在事情发生时有主见,有担当,扛得起事情的人更招人喜欢 。而讨好型人格,往往是人家喜欢什么自己便说什么,做什么 。围绕着对方的思想一味地无条件地让除去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开心 。而这样要求自己的结果往往在对方心中反倒没有地位可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会被他人轻视,蔑视,认为他没本事,没主见,没自我 。
心理学上研究发现,之所以这种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到尊重 。是因为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会人云亦云,不断地盲从 。而这种迎合未必能达到对方最佳的满意程度,势必依然会有不如意,怨的情绪,各种负压的出现 。而恰恰对方的各种表现,会直接影响到他们 。故此,生活中会因为自己的努力依然达不到对方的满意度而让自己身心受挫 。他们会因为他人的不开心,而让自己敏感,紧张,最终会导致彼此的关系进入僵局 。
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在原生态家庭中,父母比较强势,对其严苛 。诸事都需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才会被爱被关注,所以,做事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了父母,才能达成自己的意愿 。故此,久而久之,习惯了看父母眼色,讨父母的欢心,以至于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
那在生活中,如何改善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让自己做个真正获得他人喜欢的人呢?
第一,认请自己,承认自己,接受自己 。人的潜力大有可挖,只要你肯努力,肯为自己的人生打拼 。便会有宏图得展之际 。所以,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懂得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
第二,提高自身各种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很多时候,我们讨好他人,全是因为我们自身能力有限,没有自我可表现的地方 。你各方面都弱弱的,只能听从人家打压,若是再没有眼力见,会讨好他人,怎么在江湖上混日子呢 。所以,即使心有不愿,也只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