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现代人把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有历史记载上巳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
我是一生淑女,我来谈谈我了解到的上巳节和七夕节 。
上巳节这个节日对于今天的我们很陌生,说起农历三月三大家就熟悉,其实三月三就是古代的上巳节,这样就对上号了 。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我们的民族内敛有余而浪漫不足,拉个手还被指责“男女授受不亲” 。如果说三月三这天,远古先民曾经当作青年男女法定的情人节,你是不是觉得更不可理喻呢?在3000年前的周代法律就这样规定,有史为证《周礼.地官》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去,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这段话的意思农历三月、四月间仲春时节,未婚男女必须相会,官府和父母都不得阻拦,无故不执行命令者,要受到惩罚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令呢?这主要是解决当时人口和粮食问题,俗称“食色问题”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少年钟情、少女怀春,为了社会安定和人口发展,鼓励青年男女顺应天意于田间地头去约会、郊游,做男女合和之事,与春天来一场诗情画意的密会,通过联谊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种子和粮食的祈愿 。
有诗佐证,诗经.郑风.溱洧就有描述 。
诗经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
士与女,方秉蕳兮 。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
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
赠之以勺药 。
溱与洧,浏其清矣 。
士与女,殷其盈矣 。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 。
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 。
赠之以勺药 。
这首诗表达了上巳节那天,郑国倾巢而出的俊男靓女们,在溱水之伴、洧水之滨手持兰草沐浴、在打情骂俏中约会和自由恋爱、尽情欢乐的盛宴 。
魏晋以后,上巳节又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描述的曲水流觞,使上巳节变得多元化也凸显雅俗共赏 。
至宋代,理学的兴盛,礼教越来越森严 。上巳节的崇尚欢快、自由的主旨与理学有违,这个传承几千年的节日逐渐没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巳节看似消失了,但它的火种实则还在流传 。时至今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比如广西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的苗族都把三月三上巳节作为自己民族的情人节 。
七夕节在古代来源于人们对星象的崇拜,是织女与牛郎的神话传说,女人们把自己的所及所不及愿望期许于上苍 。与上巳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女性群体活动,比如乞巧、互访闺蜜、同切磋女红,是真正的女儿节,在这个节日里男性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至于男女定情更是衍生品 。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是七夕流传最久、最广的习俗 。最终被定为中国情人节是2006年5月20日 。
【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在速食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每年的三月三上巳节还是情人节,呼三朋四友、偕爱人之手来一个说走就走的郊游,跳出钢筋混凝土大厦,徜徉在明媚的阳光下,放慢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落后的灵魂,于诗词歌赋重温浪漫亦重拾古人之风雅 。
上巳节是三月初三,相传是纪念轩辕黄帝的诞辰日,从古至今,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上巳节虽然现在不作为全国性节日,但目前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节日,法定假日两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