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聪明人容易落入哪些职场陷阱?

首先,太过于自大 。聪明的人在职场好的地方就是能够随时的更新自己最好的状态,所以在遇到不好的地方会直接的指出来,而且很直,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会觉得很反感 。
其次,反映最快也会没有经过思考 。聪明的人对于很多都反映很快,而且都会直接说出来,因为也会造成别人的反感 。
你在职场很多年,总会遇到一些不顺,但可能找不到原因,总以为出于无奈或被人暗算 。但其实,会不会是自己智慧不足?一不小心就掉进了这些职场陷阱 。
看看以下的这十点,警惕它们!绕开它们!
1“乡党”
拘泥于小团体利益
“乡党”出自《论语》,现代陕西人保留了这个词,表示“同乡”的意思 。同乡互相扶持,是值得夸赞的美德,但过于拘泥小团体的利益,罔顾大局,则不值得夸赞了 。圣人孔子很善于言辞,但见了乡党,只能“恂恂如也 。”在公司里要是某些人抱团结伙,互为奥援,往往是老板头疼的事 。
旁听一家公司的工作坊,销售部门抱怨设计部门速度太慢,总不能符合客户的要求,设计部门则指责销售部门一味听从客户的无理要求,接下无法交付的项目 。
我的观感是,大家都只看到本部门的损益表,而没想到紧密合作,对外向客户争取更好的条件,对内共同提高工作效率 。如此思路的员工,格局还不够大,眼界还不够宽,在公司内再上层楼的机会有限 。
2多疑
满脑子阴谋论
三国时代的枭雄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最爱猜疑的人 。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他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他为什么这么做?”正是多疑,让他杀了朋友吕伯奢一家,杀了给他盖被子的仆人 。
赤壁之战中曹操接连上诸葛亮的当,草船借箭、蒋干盗书、败走华容,都是犯了猜疑心太重的毛病 。
职场上也有这样的人,看的都是公司政治,想的全是阴谋理论 。正常的意见分歧,曲解为成心作梗;机遇决定的失败,必定是他人陷害;连秘书忘了通知他开会,也成了老板要边缘化自己的信号 。
本来简单的事,生生被他们搞复杂了,往往算计太多,最后也未必结个好果 。遇上他们,我必得借用郭冬临的台词“你心里就不能阳光一点儿吗?”
3执念
不懂妥协退让
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针对家人与邻居的争执,做诗回复 。其中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表现的谦让之德,传为美谈,也为桐城留下一条六尺巷 。
工作里与同事难免有摩擦,如果不懂得退让妥协,固执到不可动摇,凡事必要争个高低上下,迟早会激起敌意 。
有朋友所在公司被收购,新派来的上司在专业上不如他强 。他纠结于此,心里一百个不满意,从私下的抱怨,渐渐发展到公开的鄙视 。最终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被上司辞退 。
其实他若能放下执念,表现对上司地位的尊重,构建良性互动,反而有专业能力被肯定,乃至获取更大影响力的机会 。
4恋战
陷入“亚理性”
面对是否要冒暴风雪去看音乐会的难题,如果票是送的,人们通常不去;如果票是买的,人们通常会去 。由于当初的投入,而不能做出理智正确的决定,这是亚理性的 。
亚伦曾是我的同事,工作卓有成效的他,曾两次接到好的聘书而提出辞职,每次都被留下,理由之一就是“在这里付出了这么多,不舍得 。” 这么想没有错,但也要获得相应的对价,上司开出的空头支票日后不兑现时,亚伦却无可奈何 。他最终下定决心为体现价值而离去时,我们都替他高兴 。
5守常
不能及时转型
以色列经济学家阿扎尔研究扑点球,在《经济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观点是:一个守门员呆在中路不动,扑住点球的概率为33.3%,扑向左右两侧的概率分别减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