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二 )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
仔细体味这一段话,你会发现:孔子所主张的礼仪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 。相反,孔子的礼仪是有开拓性和时代特色的 。这也正是孔子儒学保存鲜活生命力的表现 。
孔子被后人称作“至圣先师”,历朝历代也开始了将儒学神化、变为己用的过程 。以我个人观点,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儒学研究有突出贡献,但是破坏也最大 。尊孔,进而将孔子所倡导的思想按照礼仪的外壳来程式化,程式化势必僵化 。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抓住精髓 。切不要机械地学 。
今天的学生学习礼仪,可以简单习知一点历史和传统文化 。古代礼仪,是中华文化上追本溯源的敲门砖 。
同时,孔子所倡导的礼仪只是儒学思想的外在表象,其内核是“仁”,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学习礼仪,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不偏不倚,中庸,止于至善,做的恰到好处 。如果学到位,孔子的礼仪还是我们前进的问路石 。
我是履和斋史话,以上是我对孔子礼仪话题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品评、指导 。
一、“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是礼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
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下反上,诸侯争霸,生灵涂炭 。所以,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即希望诸侯们能克制一己私欲,不要动辄发动战争,恢复以周天子为天下至尊的礼制,使得天下安宁太平 。同时,孔子主张君主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得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世界“大同”,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主张 。为此,孔子专门编订了《礼经》《乐经》,成为几千年来中华子孙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
二、当前,对青少年开展礼仪教育,事关建设富强、文明的和谐社会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是说,“礼”最大的作用,是建立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先代圣王的治道,好就好在以礼治天下 。孔子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礼仪教育关乎青少年将来能否立身的大事 。当今独生子女较多,不少家庭全家人围着一个小孩转,重视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礼仪教育要抓早、抓细、抓实,让他们从小懂礼节,知规范,守规矩 。步入社会后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敬畏法纪 。所以说,孔子深厚的礼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资源 。

  • 礼,不是一层不变的
孔子对于礼数的变化是欣然接受的
因为礼在于心中的敬意和真情实感
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从心而发的敬意无不是礼仪
是试图从外在的形式来影响内心
在传统文化被遮蔽的当今
不失为一种方式方法
但若是以此去敛财则是罪人矣
反而让人产生厌恶
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礼仪的简化也在情理之中
西方的礼仪也有其适宜之处
不可一概以古代作揖跪拜为内容
这样的复古孔子是不答应的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文章插图
通过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古代礼仪所持的态度 。他认为,在遵从古代礼仪的问题上,要把实情与原则相统一、本质内容与表面形式相统一;既要有从众的一面,又有有违众的一面 。就君子而言,从众意味着不脱离现实人生,违众则意味着超越世俗现实 。礼的真正持守,应该把适当权变与坚持统一结合起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