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五 )


可见孔子对于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希望他的学生先不要去做那些不合乎“礼”的地方,为“约” 。然后更进一步,能化被动为主动,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方为“仁” 。
作为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要靠别人的勉励、督促去学习 。一旦老师或家长不在身边,也许就不会约束自己行为,就不照“礼”去做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践“礼”,那么人生的路,也就是行“仁”之路为“仁”由己,这才是孔子思想承礼启仁的精髓所在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贯推崇周礼 。可见他对礼教的重视 。整个人类发展史,在社会管理层面其实就两点:秩序和次序 。任何学说的教化和确立也都围绕着这两个词在进行 。
社会的秩序维护让国家机器产生作用,成为立国的理由 。社会的次序设立让国家使用国家机器有了充分的依据 。所以,秩序和次序是事物的两面 。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次序的道德标准 。其特点是约束力比国家的律法低,范围比律法宽 。是人与法之间很好的缓冲区域 。
礼制的建立让国家民众有了更加宽泛的自主管理空间,同时,能很好地释放自主创新的动能 。
礼制的存在,将行为规范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增加了仪式感,强化了遵守的关联性和必要性 。
礼仪的设立,让社会有了行为秩序的定义 。也有了次序的界定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 。
【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人类社会必须以人为本,礼仪能让人类尊严得以在形式上的成为现实 。当然,是要繁文缛节,还是不拘一格,取决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内容和定义的自主权还是在民众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