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 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际 , 相关人物分别为曹睿、夏侯楙和王朗 。原文如下:
近臣奏曰:“边官报称: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 , 出屯汉中 , 令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 , 引兵入境 。”睿大惊 , 问群臣曰:“谁可为将 , 以退蜀兵?”忽一人应声而出曰:“臣父死于汉中 , 切齿之恨 , 未尝得报 。今蜀兵犯境 , 臣愿引本部猛将 , 更乞陛下赐关西之兵 , 前往破蜀 , 上为国家效力 , 下报父仇 , 臣万死不恨!”众视之 , 乃夏侯渊之子夏侯楙也 。楙字子休 , 其性最急 , 又最吝 , 自幼嗣与夏侯惇为子 。后夏侯渊为黄忠所斩 , 曹操怜之 , 以女清河公主招楙为驸马 , 因此朝中钦敬 。虽掌兵权 , 未尝临阵 。当时自请出征 , 曹睿即命为大都督 , 调关西诸路军马前去迎敌 。
司徒王朗谏曰:“不可 。夏侯驸马素不曾经战 , 今付以大任 , 非其所宜 。更兼诸葛亮足智多谋 , 深通韧略 , 不可轻敌 。”夏侯楙叱曰:“司徒莫非结连诸葛亮 , 欲为内应耶?吾自幼从父学习韬略 , 深通兵法 。汝何欺我年幼?吾若不生擒诸葛亮 , 誓不回见天子!”王朗等皆不敢言 。夏侯楙辞了魏主 , 星夜到长安 , 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 , 来敌孔明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消息传到曹魏朝廷 , 魏明帝曹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夏侯惇长子夏侯楙请缨出征 , 司徒王朗认为他没有实战经验 , 难以对付诸葛亮 。夏侯楙大怒 , 当众指责王朗 , 王朗只好低头不语 。随后 , 夏侯楙率前往长安 , 与诸葛亮展开较量 , 但最终还是败于诸葛亮之手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 , 是王朗口中的“足智多谋” , 意为富有智能 , 善于谋划 ,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的“老夫遍观朝中 , 足智多谋 , 无如司徒者 。”
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整个情节中 , 两大阵营分别有个令人捧腹的人物 , 蜀汉一方是参军马谡 , 曹魏一方就是这位夏侯楙 。马谡兵败街亭 , 令诸葛亮惨败而回 , 夏侯楙屡败屡战 , 自己也一度成为诸葛亮的俘虏 。这两位都是小说中志大才疏的人物典型 。不过 , 与历史记载相对照 , 这两人的故事却是有真有假 。马谡之事为真 , 夏侯楙的故事则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 。
说到这位夏侯楙 , 小说作者的第一个虚构就是将他的父亲改成了夏侯渊 。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载:“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 。初 , 太祖以女妻楙 , 即清河公主也 。”该传注引《魏略》亦称:“楙字子林 , 惇中子也 。”“中子” , 指的是第二个儿子 , 俗称“次子”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 , 夏侯楙并非是夏侯渊之子 , 而是夏侯惇的儿子 。
小说作者对夏侯楙第二个虚构之处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是夏侯楙所担任的职务 。在小说当中 , 此时的夏侯楙并无具体职务 , 而是在曹魏朝廷军中任职的一员将领 , 但历史的真实却并非如此 。《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载:“文帝少与楙亲 , 及即位 , 以为安西将军、持节 , 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 。”这也就是说在魏文帝曹丕时期 , 夏侯楙就已经是曹魏的关中都督 , 是西北地区的高级将领 。
-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意思 困而不学的意思
- 世界上最高的树在哪里?
- 供货渠道 淘宝供货
- 如何对0-3岁的幼儿进行早教?
- 爱上了一位离婚的女人!她为了孩子要选择复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 杏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 总是在减肥、增肥的,到底怎样才算标准身材?
- 如何辨别真假冠军logo? 冠军logo有几种颜色,有金色的嘛
- u盘删除数据恢复方法分享-免费恢复u盘数据的软件推荐
- 你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