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2岁的宝宝怎么教育呢?

1--2岁的孩子,主要是语言教育 。
建立语言感觉中枢和语言运动中枢 。
耐心的教,耐心的与孩子玩游戏,教孩子认识各种图片,动物,植物,做事时也不断用语言说明所做的事 。
教诗词,儿歌,小故事 。等等
通常家长在遇到孩子的不端行为时都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但结果却收效甚微 。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情况都是家长在给孩子提供解决的方法 。如果换一种方式:家长教孩子如何思考,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思考他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他的行为的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 。其结果就会不一样 。
家长在解决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时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如果你不先弄明白你的孩子认为问题是什么,就会出现权力之争,孩子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
一旦你搞清楚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你的需要上来 。
2、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
要让你的孩子思考 。你只应该提问,引出孩子的看法,是什么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他和其他人对这种情况有什么感觉,对如何解决问题他有什么想,以及如果他把想法付诸实施,他可能会发生什么 。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
3、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结论上
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作出价值判断,你就是在强调你对问题的看法 。哪怕是赞扬一个解决办法,都可能会抑制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解决办法 。而批评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自由地说出内心的想法 。
针对孩子之间“抢东西”,家长可从以下对话的形式,帮助孩子 。
1、“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
2、“(另一个孩子)有什么感觉?”
3、“你有什么感觉?”
4、“你能想个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你们两个都不会生气(或者他就不会打你,等等)吗?”
5、“这是不是个好主意?”
6、(如果是个好主意)“你试试 。”
7、(如果不是好主意)“哦,你得想个不同的办法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不要什么问题都要自己替孩子解决 。
我们中国人俗话说三岁看老 。三岁以前教育非常的重要 。
这个重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体能的、感官的、音乐、艺术的、行为习惯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德智体美劳 。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敏感期行为进行了系统地观察和研究,她把儿童必然会经历的敏感期分为31种,推荐您可以看看《蒙台梭利儿童敏感期手册》这本书
根据您的描述看来您的宝宝应该正处在动作敏感期,所以才会非常的好动 。
动作敏感期
0~6岁是孩子的动作敏感期 。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个是身体方面,如:走路的敏感期是在1~2岁;另一个是手的动作,这个敏感期是在1.5岁~3岁 。
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与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孩子手部动作发育良好,对于孩子智力的发育也是很重要的 。
学走路的时候是孩子最活泼好动的时候,在孩子动作的敏感期,父母应该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而且运动也有利于孩子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
同时,这个时期的宝宝,需要开始帮助他们建立物权意识了 。在家的时候帮助他把物品分类,并要告诉他 。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是宝宝的碗,这是爸爸妈妈的碗,这是我们大家的盘子 。还有穿鞋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个是宝宝的鞋,这个是爸爸妈妈的鞋, 。让他有我的、你的、他的、我们大家的、这样的一个意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