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虹堤记文言文翻译 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

创作背景:
《偃虹堤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当时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而滕子京则被贬在岳州 。滕宗谅在岳州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实事,作者认为这种“以利及物”的为官态度,是值得大力弘扬的,所以写了这篇记文 。
欧阳修简介:
【偃虹堤记文言文翻译 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偃虹堤记注释: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yǎn)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jīng)、潭、黔(qián)、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
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侯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希望能为滕侯所建的新堤写一篇记文 。”我打开书信和地图,见从岳阳门到金鸡堤的右方,有一道隆起的标记,又高又长,名叫偃虹堤 。我问来人此堤是何人所修,客人回答说:“是我岳州郡守滕大人修建的 。”我又问修建这道堤坝能带来何种利益,客人回答说:“洞庭湖乃是天下最险要的去处之一,而岳州又当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四路的要冲 。以往在湖中来往的船舶,进到湖中却无处停泊,故而都只能停靠在南岸津渡,那些需要到岳州办事的人,到州衙十分遥远,往来也很辛苦,又经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有颠覆沉没的危险 。如今到岳州的船只都可以停靠在偃虹堤下,需要到州衙办事的,既便捷又没有危险 。”我继续询问此堤的大小规模、用了多少劳力,客人答道:“堤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是自上而下增加二尺,堤的最上部厚度相当于底部的三分之二,总共用了一万五千五百个劳力,没用一季就建成了 。”我又问此堤修建之前是如何谋划的,客人回答说:“州里把这个计划上报给转运司,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该计划是否可行,反复了数次,最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最后决定,三司审议后认为可行,这些上级部门一概没有改变我们滕侯的方案 。”客人说完催促我道:“这是有德之人的举动,完全值得为此写一篇记文 。”
偃虹堤:滕子京任岳州知州时修建的一座堤坝 。岳阳:宋朝时为岳州,属荆湖北路,在今湖南岳阳 。滕侯: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与范仲淹同年进士,西夏元昊反叛 。除知泾州 。西北帅臣范仲淹举荐他自代,擢知庆州 。御史梁坚劾奏他在泾州时耗费公钱十六万贯,降知岳州,后改知苏州,卒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最北部 。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 。利害:文中偏指好处 。荆、潭、黔、蜀四会之冲:指岳州当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夔州路、益州路四路的要冲 。荆:指以江陵为中心的湖北地区;潭:潭州,在今湖南长沙,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司所在地;黔:指夔州路,指长江三峡往西一带地区;蜀: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中地区 。三司:北宋前期主管全国经济运转的部门,包括户部司、度支司和盐铁司 。三司最高长官的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北宋称为“计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