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诗歌鉴赏 观祈雨李约翻译

明天就是谷雨了 , 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时节 , 越冬小麦正值抽穗扬花期 , 春播作物玉米、棉花也值幼苗期 , 而谷雨前后 , 也是降雨最集中的时期 , 古人说“雨生百谷” , 谷雨前后的降雨堪称“春雨贵如油” , 丰沛的雨量促进了田间作物的生长 , 直接影响着一年收成 。
正因如此 , 在中国历史上 , 农民们在谷雨时节对雨神的崇拜便会形成高潮 , 人们不仅要“走谷雨” , 贴“谷雨贴” , 对农神的祭拜更是摩肩接踵 。鼓乐喧天声里 , 人们捧出醴酒和牺牲 , 燃起祭香 , 接着便是一片怨忧参半的祈祝:“今日雨 ,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隆重的仪式过后 , 干涸龟裂的土地便多了一份等待 , 劳作一生的农民便多了一份希冀……
这种明显带有巫术性质的祈雨活动 , 作为控制自然力的一种意念呈示 , 贯穿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 。落后的、近乎原始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使农民们无法抗拒自然界的危害 , 无法保证劳动的收获和收成 , 但“苛政猛于虎” , 农民“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过程实际上是永无休止的偿还过程 。于是 , 世代开拓黄土的人们最终朝拜起黄土 , 用它们塑成自己理想中的地神、天神、云神、雾中神 , 在最虔诚的祭祷之中沸腾一种意识 , 燃烧一种希望 。
毫无疑问 , 雨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而作为中国水崇拜的主要对象 , 对雨神的崇拜可以说贯穿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史 。望着垄亩之上的禾苗 , 世代耕种的农民们祈盼着风调雨顺 , 把一年的收成都寄托在了天公的降雨上 。如果雨水丰沛 , 自然欢欣雀跃 , 如果久旱不雨 , 便要心生愁闷 。当巫祝手持法器跳起请神的舞蹈 , 农人们便在土地上齐声放歌 。
【观祈雨诗歌鉴赏 观祈雨李约翻译】这种巫术性质的祈雨活动自殷商时期便已有记载 ,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 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祈雨的卜辞 , 如:“今三月帝令多雨?”“帝其令雨?帝不令雨?”等 , 显然 , 在殷人的心目中 , 雨水是由天神主宰的 , 要想五谷丰登 , 风调雨顺 , 就要向天神祈雨 。随着历史的发展 , 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中开始出现更加多元的神祗 , 关公、麻姑等神灵都被一些地方的人们视为祈雨的偶像加以崇拜 。河北《南皮县志》载:“遇天旱之时 , 农民有求雨之举 。请关帝或龙王像 , 设坛三日 , 舁像铙鼓游行……”山西《榆次县志》载:“凡遇旱请神 , 两村互为迎送 , 谓之‘神亲’ 。或迎龙神 , 或迎狐大夫 , 或迎李卫公 , 或迎麻姑 , 或迎小大王 。祷得雨 , 则将一庙之神俱请 , 谓之‘请后神’ 。”
在对诸多降雨之神的崇拜中 , 龙堪称司水的大神 , 几乎在各地 , 都建有龙王庙 , 可以说 , 龙崇拜贯穿的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记载:“用土垒为龙 , 使二童舞之入山 , 如此数日 , 天降甘霖也 。”而这种求龙神降雨仪式发展到唐代 , 更成为官方与民间一年中的重要活动 , 郑处海《明皇杂录》载:“唐开元中 , 关辅大旱 , 京师阙雨尤甚 。……(上)因召少府监冯绍正 , 令四壁各画一龙 。绍正乃于四壁画素龙 , 奇状蜿蜒 , 如欲振跃 。绘事未半 , 若风云随笔而生 。……设色未终 , 有白气若帘庑间出 , 入于池中 , 波涌涛汹 , 雷电随起 。……见白龙自波际间乘之气而上 , 俄顷阴雨四布 , 风雨暴作 。不终日 , 而甘露遍于畿内 。”在这里 , 龙神的作用被无限夸大 , 祈雨的活动也越发变得神乎其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