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文解析 琵琶行第二段原文

《琵琶行》一文与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 。
其摹写声音极尽一时之妙 。
如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 。“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 。
下面我就本文精彩的音乐描写带着大家一起赏析 。
一、音乐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
诗人笔下的琵琶乐曲犹如一部情节紧张激烈的小说,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其中最精彩的当属第二段(原文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先写琵琶女略拨琴弦试音,便已经令人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足见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接着通过对琵琶女动作神态以及演奏曲目等一系列的描写,既体现了她弹琴的技艺精湛,又表现了她借曲子抒发内心情感的意图 。
第一乐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琵琶行课文解析 琵琶行第二段原文】用了“嘈嘈”“切切”模拟声音,又用“急雨”“私语”的意象来表现,使得音乐的描写更加形象 。但这还不够表达这时的曲调,于是出现了私语急雨交错,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视觉并现的描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充分表现了音乐刚开始时急切愉悦的感情 。
第二乐段: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音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此时的音乐充满了幽愁暗恨,令人几以为曲子已经结束了 。
中国最美古诗词¥136购买第三乐段: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无声中蕴含了无尽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像银瓶破裂水浆迸发,铁骑突出刀枪轰鸣般,乐曲迎来了激越雄壮的高潮 。
曲终: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乐曲才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作者用最后一句的侧面烘托,余韵无穷,体现了无尽的音乐魅力 。
二、描写手法丰富多样,技艺高超 。
1、诗歌描写音乐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声摹声,形象可感 。
音乐本是一种听觉形象,想要让读者感受得彻底明白是很困难的,它不是那种形象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字的表现魅力 。而作者却可以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