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全部知识点 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大全( 三 )


邑人:同乡 。
复:再,又 。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
既:已经 。
扶:沿、顺着 。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及:到 。
所志:所做的标记 。
遂:终于 。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 。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
七、问题归纳
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
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
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
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 。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
课后思考探究
二、桃花林属于自然环境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些鲜艳的桃花,在溪流的两岸格外惹眼,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桃花源中重点是人文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这里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百姓善良、好客,他们在享受着桃花源中幸福、和睦的生活的同时,担心受到外界的打扰 。这些都让我们在羡慕桃花源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替现实生活中的百姓担忧 。
三、1.第一问:渔人“具言”,主要是回答桃花源中人的问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如:今是晋,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点拨:作者不正面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述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很好地反映了陶渊明文章的语言风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