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的艺术手法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简短( 二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开篇三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历来被人传颂,原因就是谐美的韵律和抒情的文字被词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淮左名都”四个字点明扬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城市历史文化 。
扬州,又称广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扬州位于淮河以南,自古以来就有“维扬右都,东南奥壤,包淮海之形胜,当吴越之要冲”的美誉 。自春秋时代,扬州便已有了城市规模 。
【扬州慢的艺术手法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简短】经过历代发展,在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长江和大运河交叉点上的重要枢纽;到了唐代,扬州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了 。
后来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生动地记载了唐代扬州的繁荣的:“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
《唐阙史》更是记载:“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 。”由此可见,夜晚的城市街景以及文化娱乐的繁荣也是扬州的显著特色 。唐代诗人徐凝就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美城市的夜景 。
扬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的城市景象,会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人墨客也会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去赞美扬州,去回忆这座给自己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 。
在历代发展的基础上,到了宋代,扬州依然是一座大都市 。所以姜夔这首词的开篇三句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也是对扬州人文底蕴和一种肯定 。
而“竹西佳处”四字,是从唐代诗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脱胎而来,竹西,是一座亭子的名字,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杜牧曾在此处留下诗篇 。
晚唐诗人杜牧在扬州度过了美好的时光,也曾写下了大量赞美扬州的诗歌 。而姜夔又是很欣赏杜牧才华的,所以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连杜牧都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地方,难怪词人姜夔初到扬州就会有着一番思接古人的赞美之词了 。
接下来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句,“春风十里”并非是说一路春风拂面,这一句也是从杜牧赞美扬州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中化用而来 。
扬州往昔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这是词人进入扬州城所见到的景象 。扬州繁华世人皆知,可如今杂草遍地,满目荒凉 。不禁使人联想当年扬州城内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 。在词人今昔对比的笔墨中,更体现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时和荒凉 。
经历了硝烟,扬州原本的繁华景象如今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词人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给出了答案 。
虽然姜夔来到扬州时距离扬州经历的那场硝烟已过去了十五年,但当年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已然一片萧条,只剩下了荒凉的城池 。
在这里,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寓情于景,硝烟虽已过去多年,可连荒废的池台和古老的大树仍然对战事抱有很深的成见,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个“厌”字,写出了硝烟给扬州城带来的创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