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的艺术手法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简短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朵琪花瑶草,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虽然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曲子词,但它直到宋代,它才迎来了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时代 。
宋词既是一种抒情文学,也是一种音乐文学 。从音乐角度而言,词还是一种优美的歌曲,最初的词是配合曲谱演唱的 。从演唱风格来说,词具有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
在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词人,而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正好可以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区别 。话说有一次苏轼写好了一首词,他就问一个善于演唱歌词的朋友:“我的这首词能否与柳永的词一较长短?”
朋友回答:“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柳永的歌词舒缓轻柔,适合音质柔美的女孩子拿着红牙板打拍子,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歌词嘛,就只能是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和铁绰板打拍子,用雄浑、铿锵的声音演唱‘大江东去’ 。”
话说回来,在豪放词和婉约词各逞风流的宋代词坛,有一个词人却以自身的才情和音乐方面的天赋,游离于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外,这个人就是宋末著名词人姜夔 。
姜夔,鄱阳(江西鄱阳)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姜夔精通音律,长于诗词创作,对诗词理论和音乐均有深入的研究 。姜夔作词讲究格律协美、语言创新、音节和谐,他的词风既不同于豪放一派的苏轼和辛弃疾,也与婉约派词人秦观、李清照等人有所区别 。
姜夔对词坛的一大贡献就是将音乐与词章以完美的形式结合了起来,让词的文学性在音乐的辅助下得到了最美的体现 。也可以说,他在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的、贴切的平衡 。读姜夔的词作,既能让人徜徉在文字本身的艺术美感中,也能让人沉浸在音乐的动人旋律中 。
姜夔善于创作自度曲,在音乐与词章的结合中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度曲”也就是由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歌词创作形式,“自度曲”不同于照着曲谱填词,而是先写歌词,再给歌词谱曲,而且姜夔“自度曲”的原创度很高 。
姜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度曲,像描写扬州的《扬州慢》、赞咏梅花的《暗香》、《疏影》等,都是姜夔自己谱曲填词完成的词坛佳作 。而《扬州慢》更是一首音乐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恰到好处的精品佳作,历来为人称道 。
姜夔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但是他的仕途科举之路屡屡受挫,终生未能迈入仕途,布衣终生 。免却了仕途的牵绊,姜夔有更多的时间去游历,他的足迹遍布合肥、扬州、无锡等地 。在游历中寄情山水,在游历中体察风物,在游历中开阔视野,这也为姜夔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
有一年冬天,姜夔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冷清,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词人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创作了这首《扬州慢》 。
后来词人的老朋友萧德藻听了这首词曲后,大加赞赏,认为姜夔的《扬州慢》可以与诗经中的《黍离》媲美,因为《黍离》就是一首寄托故国情思的诗歌 。而姜夔的这首词作,不仅寄托了词人的故国情思,也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1161年,扬州城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战事,战事过后,扬州城的建筑受损严重,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即使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之后,当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依然能见到扬州当年经历的创伤 。
当姜夔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后,他以忧愤的心情写下《扬州慢》 。词人将扬州历史上的繁华与他的所见进行了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沉郁的气氛 。如果配合曲谱演唱的话,这一定是一首引人深思、苍凉伤感、催人泪下的作品 。原词如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