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麦青青”四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经时代的《黍离》,那是一首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后人多用“黍离之悲”来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
所以,姜夔笔下的“青青”便自然而然地铭刻了这样的一种人文记忆,也自然而然地印上了一种伤感的格调色彩,增加了青山故国入我怀的情感 。
上片最后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大意是说: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
这凄清的号角声不仅回荡在扬州城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悲凉的心间 。这三句,由视觉转向听觉,写出清冷的号角声只能徒然地在经历了硝烟的扬州城上空响起 。词人以有声反衬无声,写出了扬州城的冷落与空寂 。
上片在词人今昔对比中,在扬州城往昔的繁华与今时的荒凉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行文错落有致,音韵跌宕起伏,词义哀婉徘徊,这样极具视听效果的表达能在人的心头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
在读到这几句时,尤其听到词人笔下响起的画角声时,读者的思绪也会跟随着那跨越时空的画角声回到那段难忘的历史硝烟中,也能让人透过那直击心灵的文字感受到硝烟的残酷,也会让人们更加珍视和平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
下片开头三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词人笔锋一转,将唐代诗人杜牧以想象的笔力引进词作中,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杜牧,这位流连、赞美扬州的诗人,可以说是扬州繁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
晚唐诗人杜牧一生流连扬州、赞美扬州,他笔下的扬州繁华、富庶 。而姜夔对扬州城的初印象抑或说创作的灵感,也是从杜牧的名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得到的 。
于是姜夔便以杜牧的诗作背景,以杜牧的形象为依托,幻化出杜牧再次来到扬州城的内心震惊,这当然是词人想象的场景 。姜夔引出杜牧,这一虚拟化的表现手法,让词义在无形中又形成了第二次强烈的对比 。
词人设想,以杜牧出众的才华、飞扬的才情和高超的艺术表达力,如果故地重游,再次来到扬州的话,他也会因眼前荒凉、萧条的扬州景象而震惊不已 。一个“惊”字,不仅写出杜牧被眼前景象震惊时的神态,还表现出扬州城的今非昔比和词人触景伤怀的悲伤情感 。
在这跨越时空的笔法中,与前人的虚拟对话中,思接古人的叙事中,词人进一步在怀古中展开联想,来反衬今时扬州城的凄清空寂 。
接下来的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再一次化用了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扬州的风景名胜,在杜牧生活的时代,这里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笑语盈耳的繁华景象 。如今这一风景名胜虽然在词人眼前,但往昔的欢声笑语却听不到了 。
一个“冷”字,将词人的视觉化为触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昔日歌声笑语听不到了,只有这清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 。往昔的繁华,这是一种触摸不到的、已经失去的事物 。
再看词句所描述的场景,“波心荡”是动态的描写动景,“冷月无声”是静态描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从视觉来说,“波心荡”是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俯视江面的视觉体验,“冷月无声”是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仰视夜空的视觉体验 。
在一动一静的景物描写中,在一俯一仰的动作描写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词人俯仰天地之间,时而低首沉吟,时而望月长叹的形象 。
这三句把冷清、寂静的扬州月夜与词人沉痛伤感的情怀交融于一体,创造了一个清冷凄美的意境,令人伤怀 。如果配合曲调进行演唱的话,一定会是一曲音调低徊、曲调哀婉的动人心扉、感人肺腑的乐曲 。
- 而君幸于赵王的于用法 而君幸于赵王翻译
- 住多大的房子最旺运? 住大房子好还是小房子好风水
- 神武3手游房子风水有哪些 神武中怎么改变自己房子的风水
- 家里有蟑螂是什么兆头 房子突然蟑螂增多的风水
- 农村老人常说“丧人出栋梁,生人不寝房”,到底是什么意思? 农村建房栋梁的风水
- 1981属鸡牛年运势如何-81年的鸡牛年运势
- 朱自清的春原文全解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
- 桃花源记的全部知识点 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大全
- 6首关于马的古诗词 马的古诗有哪些
- 12首适合摘抄的优美小诗 现代诗歌精选诗歌精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