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的现代意义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 二 )


其次 , 《道德经》中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楚简《道德经》) , 回归纯洁质朴的本性 , 不追求发挥才华 。但兵家尚智用术 , 乃至为了胜利不择手段 , 孙武《孙子兵法》的“兵者 , 诡道也”就是对时代特征的高度提炼 。因此 , 老子说“绝智弃辩”等 , 实则是间接性的反战 。
第三 , 《道德经》中说“以正治国 , 以奇用兵 , 以无事取天下” , “将欲取天下也 , 恒无事” , “以其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之道 , 为而不争”等 。显然 , 老子将其反战思想 , 引入到了政治观中 , 不争就是谦让隐退 。
【小国寡民的现代意义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小国寡民 , 鸡犬相闻 , 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 , 没有战争、没有争执 , 百姓安居乐业 , 契合老子一贯的反战思想 。但这一社会状态过于“极端” , 与春秋晚期时代社会状况相悖 , 注定不可能实现 , 那老子描述一个极端理想社会的本义何在?
小国寡民思想的本义残酷的现实 , 让老子为之深深思索 , 该如何救世呢?于是 , 老子构建出一个乌托邦 , 即“小国寡民 , 鸡犬相闻 , 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 “小国寡民”违背发展逻辑 , 那么老子为何还提出这一极端的理想社会?古代两位大学者有过解释 。
魏晋经学家王弼 , 是《道德经》研究的权威 , 他对老子这一段话解释是:“国既小 , 民又寡 , 尚可使反古 , 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 。”也就是说 , 小国尚可返古 , 大国根本不可能返古 , 因此王弼认为老子这是举小国来说明问题 , 并非老子真的不合时宜地倡导复古 。
宋朝大文豪苏辙 , 在《老子解》中指出:“老子生于衰周 , 文胜俗弊 , 将以无为救之 。故于书之终 , 言其所志 , 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 , 而不可得耳 。”苏辙认为 , 老子生活在周衰之际 , 列国战争不断 , 想用无为扭转局势 , 所以在《道德经》的最后谈到他的志向 , 希望能够有个人口稀少的小国来做实验 , 却得不到 。
东晋时期 , 陶渊明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 , 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庄 , 几乎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但这么美好的地方 , 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 , 原因何在?有人将之解读为另类的恐怖的“鬼蜮” , 实际完全曲解了陶渊明思想 , 陶渊明这么说表达的是桃花源乃虚构 , 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 所以才“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 。笔者认为 , 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苏辙对这句话的解读才是老子的真实意图 , 一语道破了真相 。
春秋晚期 , 现实是战乱愈发频繁、民不聊生 , 兼并战愈发激烈 , 大国之间频繁爆发战争 , 中原霸主晋国即将分崩离析…….战争规模与力度都远超从前 。于是 , 老子探寻救世之路 , 想要构建一个没有战争的社会 , 于是产生了构建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