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的现代意义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 , 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 美其服 , 安其居 , 乐其俗 。邻国相望 ,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 , 不相往来 。”
在老子的“理想国”中 , 国小人少 , 百姓重死而不远徙 , 有工具不用 , 有船而不乘 , 有兵甲不用 , 回归结绳记事…….邻国之间 , 即便彼此听到鸡犬之声 , 但至死不相往来 。
时代发展向来是分久必合 , 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 , “小国寡民 , 鸡犬相闻 , 老死不相往来”几乎不可能实现 , 也不符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 。那么 , 作为当时最顶尖的学者 , 老子为何会产生“邻国相望 , 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不合时宜的“极端”想法?北宋大文豪苏辙一语道破 。
老子生活的残酷年代老子活跃于春秋晚期 , 比孔子、孙武约大二十岁 , 此时的时代主旋律是战争 。
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 , 春秋时代大约发生的有明文记录的战争380次 , 中原之外的很多战争往往都被忽视 。兵家之圣孙武 , 在春秋战国时并无名声 , 乃至《史记》之前没有什么史料记载孙武 , 固然与孙武战绩不佳有关 , 但也与孙武所在的吴国较为偏僻有关 。因此 , 一共367年春秋 , 实际爆发的战争应该远远超过380次 。
对于老子而言 , 周王室内斗让老子直观感受战乱之苦 。王子朝(姬朝)是周景王庶长子 , 尽管没有继承权 , 却深得周景王喜爱 , 周景王准备立他为太子 。但周景王突然去世 , 贵族们就拥立周景王嫡长子姬猛为王 。于是 , 姬朝就在贵族尹国等支持下 , 联合失去职位的官员 , 举兵杀掉周悼王姬猛 , 占据都城洛邑 。之后 , 晋国拥立嫡子姬匄为周敬王 , 并派兵护送其回国 , 王子朝兵败 , 就带着周王室图书馆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 , 史称“王子朝奔楚”或“王子朝之乱” 。当时 , 老子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 无论老子与王子朝是何关系 , 典籍丢了之后 , 老子被罢官免职 , 于是就回到故乡隐居 。
可以说 , 老子不仅耳朵听到、而且还亲眼看到 , 频繁战争对国家人民带来了的深重灾难 ,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道德经中的反战思想《道德经》看似讲述道家思想 , 实则蕴含着浓郁的反战思想 , 老子之“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 “三宝”是以“慈”为首 , 但战争是“争”、是破坏 , 与老子之“道”截然相反 。因此 , 《道德经》看似表达的是哲学之“道” , 实则是为政治观铺垫 , 表达的是老子反战思想 , 比如以下三个方面 。
首先 , 《道德经》中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 物或恶之” , 将用兵视为不祥之器 , 人们都厌恶它;又说“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 师之所至 , 荆棘生之 , 大军之后 , 必有凶年” , 告诫统治者不要信奉武力 , 一旦用兵 , 后果极为严重 , 因此要慎之又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