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现代汉语的解释是①泛指柳树 。
最早出现于《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唐代温庭筠《题柳》诗,[杨柳千条佛面丝,绿烟金穗不胜收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柳枝弱而垂流,盖一类二种也 。]
由此可知,杨柳指代柳树很早就出现了,并非从隋杨帝始 。
谢邀请,柳树生长下垂千万条,诗人借春天旺盛柳条风景形容美好,在词语上将垂用杨代替比较完美,如诗人做诗,杨柳青青江水平,如用垂柳给人感觉沉闷,没有朝气蓬博气派 。
本身文化低,有健忘症,写几句话在字典要查好多字,影响问答时间,以后难适应参与问答,请凉解 。
题主好,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 。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 。盖一类二种也 。”日常生活中,我们北方人是把柳树、杨树分开来说的,但在古典诗词中常见杨柳连用 。杨柳作为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诗词中都是单指柳树,不涉及杨树 。杨、柳是两种树,为何古诗中连用在一起就成了一种树,而且只是指柳树?下面野狐谈谈自己对此现象的理解,算是抛转引玉吧 。

文章插图
首先,杨树和柳树属于同科,就是李时珍所说的一类二种,但两者在外形上差别很大,杨树远不及柳树在诗词中出现的几率高,这是柳树形象更具有审美价值,更有诗情画意 。古诗词常杨柳连用是因为诗歌语言的协律和节奏问题,古汉语虽是单音节词,但有衬字的情况,两个字的词语,其中一个字没有实际意义,杨柳中的杨就是一个衬字,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调节诗句的节奏和协律的问题 。古诗词中以杨柳为意象的诗句很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
诗词中有时也会用“宫柳”、“墙柳”、“疏柳”、“高柳”、“御柳”……但意象的核心还是柳,前面的字虽不完全是衬字,但多少还是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
咸阳二三月 。宫柳黄金枝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林莺何处鸣筝柱,墙柳谁家晒麯尘?(白居易 句)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 。(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江郊未解春寒恶,高柳吹花又满衣 。(陆游 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 唐《寒食日即事》)
御柳新黄已迸条,宫沟薄冻未全消 。(王安石《御柳》)

文章插图
语言有约定俗成的一面,词语自然存在继承沿用的现象 。杨柳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句诗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杨柳的形象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意象,后人多爱用之,相沿成为习惯 。柳又是“留”的谐音,后世水边送别,柳丝水面飘拂,似有依依不舍之情,这正是杨柳常出现在诗词中的重要原因 。

文章插图
不单是杨柳指柳树,为了求新求变,古人竟然用垂杨、绿杨来说柳树 。杨树枝条不会下垂,不从诗词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垂杨”、“绿杨”,都是实实在在的在写柳树 。干嘛不直接说柳,不怕认死理的人搞错吗?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总是在求新,求变,这都是变化发展的结果,非一人一时可成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有兴趣的条友可以去搜,这样的例子不可胜数 。
垂杨意象
垂杨一径紫苔封,人语萧萧院落中——王安石《杏花》
- 女人为什么会宫寒 宫寒怎么调理
- 女人为什么会提前闭经 如何治疗闭经
- 一个情绪化的女生对生活很迷茫很失落,但又想提高自己该怎么办呢?
- 为什么在中国元旦没有春节那么重要?
- 为什么老是睡不着?
- 你喜现代诗人的作品是古风还是散文诗更多一些,为什么?
- 今年苹果卖不掉,跟风的果农又会砍树吗?明年价格又会象去年吗?为什么会恶性循环?
- 抖音小店随心推有效果吗?为什么要做抖音小店?
- 为什么山东突然发战备应急包,其他省份没有呢?
- 向喜欢了很久的她表白,她拒绝了又说真心不想失去我,以后的路让我陪她一直走下去,能继续做朋友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