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做舟” : 荀子《劝学》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 , 时人尊而号为“卿” , 故又称荀卿 ,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 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 , 学问博大 , 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前264年 , 应秦昭王聘 , 西游入秦 。后曾返回赵国 , 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 , 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
荀子学识渊博 , 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 , 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 , 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问题 , 荀子主张性恶论 , 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在天道观方面 ,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对礼很重视 , 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 , 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劝学作者简介和分析 劝学作者是谁】 01
荀子是儒家的第三代传承人 , 世有“孔、孟、荀”并称的美誉 。荀子并非固守儒家专注道德感化“仁治”的思想 , 而是在继承中发扬 。杂糅儒、法思想 , 提出了“性恶论”的哲学命题 , “外法内儒”使得儒家思想更具现实意义 。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儒家心性论的两大流派 , 以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探索人性之本源 。儒家的“性善”与“性恶”争论了近两千年 , 后由王阳明发展为“无善恶论” 。(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
老子曰:“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 。”道家哲学较为理性 , 天地无所谓善 , 也无所谓恶 , 对待万物一视同仁 。天地宇宙只是遵循自然规律 , 本无善恶之分 , 善恶成见不过是人的主观感性认识 。
此外 , 荀子在继承儒家“法先王”思想的同时 , 也主张“法后王” , 强调现世君王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是荀子的一大贡献 , 突破了儒家囿于尊崇先世“三代”的畛域 , 由沉浸于“尧舜禹”的道德敬仰转向对现世君王的道德诉求 。
荀子有两位得意门生 , 韩非与李斯 , 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韩非成为法家集大成者 , 集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家思想于一身 。遭同门师兄李斯馋害 , 大志未酬身先死 , 其学术思想彪炳史册 。
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居功至伟 , 其治国理政思想“重法轻儒” , 可惜未得荀子真传 。李斯其人才高德寡 , 贪图富贵背信弃义 , 最终落得诛族灭门的可悲下场 。
02
《劝学》是荀子述作中的名篇 , 秉承了孔子“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的治学理念 。荀子《劝学》多用类比手法 , 说理透彻 , 喻义深刻 , 从学养、精进、修身、善居等多个方面阐明为学之道 。
而且多有名言警句流传于后世 , 实为儒家治学之佳篇 。《劝学》开篇第一句:“学不可以已 。”荀子很明白地告诉大家 , 学习不可以停止 , 学无止境持之以恒 。
“青 , 出于蓝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几乎成了教育励志的千古名言 , 雅俗共赏 , 妇孺皆知 。这是一种超越性 , 学习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超越 , 以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 名人传简介和阅读 名人传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 琵琶行全文欣赏 琵琶行朗诵原文
- 春晓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 古诗春晓的作者是谁
- 春兴武元衡的古诗翻译 武元衡文言文翻译
- Dota资料 dota178英雄
- 书愤的作者和古诗 书愤陆游翻译
- 荀子的劝学原文 劝学节选原文和翻译
- 平凡的世界内容简介 平凡的世界章节概括50字
- 立知丨忠犬八公的故事 忠犬八公故事简介 忠犬八公故事概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