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得 〔宋代〕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昊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绍圣四年进士 。徽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 。南渡之初,官江东安抚使,两任建康知府,总四路漕计,为抗阻金兵南侵作过重要贡献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 。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 。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
此词乃西园习射,有感于将领之勇,而自伤衰老无力报国之作 。其具体年代不可确考,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二次知建康府时期 。词的上片,从写秋景、秋声入手连出四句: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这四句,依次写出所见、所感、所闻 。第一句的“碧天”,犹言晴空 。着一“静”字,则点出霜降之后碧空寥廓,清净而宁静的境界 。
第二句的“秋事”,指秋收、防寒之事,当与建康军务有关 。句中着一“促”字,则言西风相催,寒冬将至,秋事紧迫 。也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对据江守险的军需供应,是时刻在悉心关注的 。
第三句,由杜甫《秦州杂诗》之四的“秋声殷地发”点化而出 。所谓“寒声”,即西风中万木萧瑟之声 。因有凄寒之感,故谓之寒声 。“隐地”,乃隐约之意,言寒风初起只是隐约可闻 。
第四句所写,即“一夜秋声入梧桐”之意 。旬中的“中夜”,犹言半夜、午夜 。后面的“入”字,是此句的关键 。形象地描绘出由西风而起的寒声,不是在梧桐树上一响而过,而是直入其枝叶深处,鸣响不已,既点出西风的劲疾,又点出寒声的繁杂 。可谓用笔遒劲,力透纸背 。
就后两句而言,上承“西风”,逼真地写出寒声伴随着西风由隐微而逐渐增强的过程 。感情的重点则放在第四句 。西风中的寒声,万籁俱作,奇音异响,种类殊多 。但诗人别的都不写,单单选取了梧桐之声 。因为梧桐叶大而薄,枯千之时,风起响处,声大而杂,故格外恼人 。所以在古代诗人笔下,风鸣桐叶往往是触发愁绪的媒介,有所谓“秋思满梧桐”之语 。
叶梦得写出寒风中夜入梧桐,立意也在于此 。由是也足见其下笔精审,很有一番安排的 。写到这一句,词情已见凄凉,接着当然要深化下去,于是紧写三句: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 水调歌头叶梦得翻译及赏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第一句承续上句,连写起、瞰、回、望四个动作和高城一个地点 。字面紧凑,针线密集 。其中“起瞰”二字,言离筵起身登城,俯视周围 。此二字语似平淡,但思绪已见荡动 。
紧接着用“回望”二字,着力点开,写出诗人回首北望中原的情景 。此刻,一种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痛感情突然进发出来,笔底波澜随之轩然而起,无限感慨地写出一句“寥落关河千里” 。
“寥落”,乃冷落之意 。“关河”,指沦陷于金兵手中的关塞、要津 。这一句,包含着对宋家王朝昏庸无能,乞降误国的郁愤之情 。对于当时腐朽的政治局面,诗人是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的 。悲痛、愤懑、愁苦,一齐扑来,在这种感情状态下,他写了一句“一醉与君同” 。
- 古诗山行的意思 山行的诗意及思想感情
- 将进酒全文注音 李白的将进酒原文
- 击鼓原文注音及翻译 击鼓诗经全诗注音
-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诵读 水调歌头译文及赏析
- 伯夷列传注释及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 狼子野心阅读及答案 狼子野心文言文答案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
- 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 墨梅古诗正确原文 王冕的墨梅诗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