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原文及翻译注音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 , “安史之乱”中的大唐王朝终于迎来了一线转机 , 唐朝大将郭子仪率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二京 。十月 , 杜甫携家人随肃宗返回长安 , 仍任左拾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 , 已被贬任清河郡公的房琯因结党 , 再被贬为邠州刺史 。杜甫也被归为房党 ,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 离开长安 。年底 , 杜甫暂离华州 , 到洛阳探亲 , 至第二年春启程返回华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 , 唐军攻打叛军于邺城 , 结果大败 , 叛军直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度失陷 , 长安也将处于危险之中 , 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经过这里 , 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 , 见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 , 感慨万千 , 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 喧呼闻点兵 。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 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 ,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 瘦男独伶俜 。
白水暮东流 , 青山犹哭声 。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注音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赏析】“莫自使眼枯 , 收汝泪纵横 。
眼枯即见骨 ,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 日夕望其平 。
岂意贼难料 , 归军星散营 。
就粮近故垒 , 练卒依旧京 。
掘壕不到水 , 牧马役亦轻 。
况乃王师顺 , 抚养甚分明 。
送行勿泣血 , 仆射如父兄 。”
“客行新安道 , 喧呼闻点兵 。”杜甫走在新安的道路上 , 听见人声喧哗、一片嘈杂 , 原来是官吏在村里点名征兵 。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 , 二十一岁为丁 。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 , 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 , 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 , 中男不该服役 。但杜甫看见这次被抓的壮丁身形不足 , 明显还不到服兵役的年龄 , 便很尖锐地问:“新安县小 , 再也没有丁男了吧?” “府帖昨夜下 , 次选中男行 。”官吏回答说 , 州府昨夜下的军帖 , 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杜甫又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绝短小 , 何以守王城?”中男又矮又小 , 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 , 指洛阳 。后面没接着写新安吏的回答 , 他也无法回答 。此处无声胜有声 , 留给读者的只有杜甫无声的叹息:这么小的孩子都上前线了 , 国家、百姓的命运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 。
“肥男有母送 , 瘦男独伶俜(pīng) 。”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 , 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 , 大多家境不错 , 有母亲来送行 。“瘦男”多出自贫穷家庭 , “伶俜”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 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 。“肥男”只剩下母亲 , 父亲早已上了前线 , “瘦男”可能已是父母全无了 。看到如此悲惨的景象 , 杜甫以景抒情 , “白水暮东流 , 青山犹哭声 。”天已黄昏了 , 河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 , 巍巍青山下送行的人群一片哭声 。一个“犹”字让人感觉似幻觉又似真实 。“肥男”在哭、“瘦男”在哭、母亲在哭 , 仿佛连青山、河水也在哭 , 天地为之动容 , 读来使人惊心动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